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梁文道:道德品味(好服務之三)

【飲食男女】 儘管「美食」二字如此流行,但是我們都曉得今天當大家在談論食物的時候,食物的美味與否絕非唯一的標準;在囗舌上的品味之外,我們還會講究道德的品味。所謂「道德品味」,是我在美國作家Adam Gopnik那裏學來的名詞。具體點說,那就像是去一家標榜慢食的餐廳,他們的食材用料幾乎全部來自本地,既無太多的運輸里程所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也照顧了本地社群的農畜行業;去這裏用餐,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善事,在那兩個鐘頭裏終於成了好人。決定我們要不要光顧這家餐廳的,恐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食品味,而是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的道德品味。

上回我說到的那家Haven,便是這麼一間很符合道德品味的餐館。對於這種館子,我本來就有一點點說不清楚的保留,尤其當它開在柬埔寨暹粒的時候。怎麼講呢?在暹粒經營社會企業,或者非政府組織,原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畢竟這是全亞洲最貧苦的國家之一。難怪很多外地遊客都喜歡在常態的觀光享樂之外,額外用上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做臨時義工,比方說到學校教一天英文,在醫院幫忙做一頓午餐。這種極有道德品味的旅遊方式,就是近年非常時髦的 voluntourism了。可是,你莫名其妙沒頭沒尾地跑到學校上一天課,對那些學生而言,又有多少實在的好處呢?莫非你不在這裏的大部分日子裏頭,醫院就真的不夠人準備午飯嗎?沒錯,它當然有它的道理和效用,至少可以透過實地經驗喚起意識,並且令你日後願意長年支援他們的工作。然而,我寧願捐錢,也不太想參加這類屬於遊客的慈善活動,不只是因為錢財來得更加實際更加直接,更因為我很怕那種想讓自己心安的念頭。

從一個發達地區來到一片飽受摧殘的落後國度,享受對自己而言很廉宜,但對當地人來說卻很奢侈的吃住。報紙上看到的全球貧富差距,一下子就這麼赤裸裸地展現在自己身上;你身上隨便一件衣服,說不定就夠身邊那個纏住你不放的小孩吃飽一整個月。如果我只是去一趟孤兒院唱唱跳跳發糖果,教一班小學生「How are you?」「I am fine. Thank you.」,我就會變得比較好受了嗎?就可以少點內疚,然後安心回家,各走各路,是這樣子嗎?

以訓練本地弱勢青少年投入餐飲業為目標的Haven,卻能叫我忘掉這些好像很沒道理的想法。老闆阿Paul是個很健談的人,他的故事應該已經說過一百次都不止了。可是當我問起他從瑞士跑來柬埔寨開創事業的艱難,他還是會興致昂然地告訴你,餐廳設計的圖紙要怎樣盡量畫得不專業(以免審批官員覺得你很有錢),每個月交稅的時候又該如何找當地人代表議價(對,稅是按月交的,而且還要講價),就好像他從來沒和人家說過這些事一樣。他們做的菜就和 Paul一樣,穩定但又熱情,每一道菜都到達標準,而且看得出廚房的認真;鄰桌的本地老主顧說,就算天天來都還是相同的水平。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家只以道德品味取勝的館子,更是一間本來就很不錯的食肆。如果想把一家餐廳變成一個培養人材的訓練學校,想要它的學生能在一年後成為全暹粒市都很受歡迎的工作人員,你怎能不要求他們全部做到最好呢?尤其那些年輕的服務生,友善專業就不必說了。要她介紹心水甜品,小姑娘便信心十足地翻開菜單指給你看,清清楚楚地把裏頭的奧秘講給你聽。看到你怕蚊子追着咬,不發一言就多抬一具蚊香爐過來放在你的腳邊。我特別喜歡他們的笑容,走路的姿態,以及一群人身上散發出來的一股氣勢。你看得出來,他們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甚至享受這份工作,很想把它做到最好。那種感覺也是很難講得明白的,但我就是愛看這種服務態度。它幾乎讓我忘記這些青年的出身背景,讓我忘了他們有多麼渴盼這個機會,更讓我忘了這是家社企;而我到這裏吃飯,原該是件很有道德品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