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梁文道:懷舊布希亞(後現代玩笑二之一)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拜託,可別再以為後現代主義是種很時髦的東西了,它被宣佈完蛋過很多很多次了。今天再說後現代主義,我們應該帶懷舊的心態。所謂「懷舊」,按照剛去世的「後現代巫師」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說法,不是懷念一些我們失去了的美好事物,而是懷念一些根本從來就不存在的東西。例如每一座士尼樂園裏的景點「南方小鎮」,那種漂亮和諧溫暖的小社區,你以為它們真的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嗎?不,根本沒有,它們只不過是一種「擬仿」,一種沒有原始正本的擬仿。懷舊後現代主義,你會發現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它好像從來都不存在。幾乎每一個被人公認是後現代思想家的大師,都想和這個不榮譽的稱號劃清界線。德希達、德勒茲、傅柯甚至李歐塔,全都否認自己是「後現代主義者」。就連「最後現代」的布希亞都說:「大家該去問問『後現代』和『後現代主義』這些字眼可有任何意義,至少我覺得沒有」。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布希亞叫做「大師」,在燦若群星的現代法國思想界中,他到底算是老幾?他很出名,或許也很有趣,甚至還很有影響力;但他真的不是一個多有意義的人物。再準確點說,讀他的東西也許很過癮,但那些花俏迷人的文字讀了之後到底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紀念他?一向對激進思想不太感興趣的《經濟學人》固然為他發表了一篇訃聞,連向來躲避學術的香港傳媒也有幾篇悼念他的文章。

其實這一切是不是場誤會呢?就拿後現代來說吧,很多人覺得布希亞後現代就是因為他講擬仿講得妙。常識告訴我們,模擬之所以是模擬,正在於有一個真實給它模擬;模擬與真實,二者的分別猶如鏡子裏的影像和鏡子前的實物,其分別十分清楚。但是布希亞在他的名著《Simulacra And Simulation》裏卻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只有擬仿物而沒有真實的時代,整個世界就像一面鏡子,鏡像之外別無它物。然後大家就想,這話說得可真有道理。我們難道不是活在一個影像稱王的世界裏嗎?所謂的真實,我們全是透過鏡像似的傳媒認知的。最誇張的例子莫過於各式各樣的「真人騷」了,明明是「騷」,偏要強調是真的。這種真實豈不就像士尼呈現的昔日小鎮,純粹是種懷舊的虛構?再推想下去,我們用肉眼看到的世界其實也擺不開媒體和各種擬仿的中介。比如說香港流行刊物很喜歡說某美女是「翻版阿嬌」或「翻版舒淇」,好端端的一個女子為何定要用另一個明星當原版來比較呢?更厲害的是我們甚至習慣在日常生活裏也把身邊的人當成「翻版阿嬌」與「翻版舒淇」,而且有人真的模仿明星的裝扮和雜誌上模特兒的有型姿態。這不就是布希亞所說的「比真實還真實」嗎?這個時代不再是傳媒表現和模仿真實了,而是反過來,真實在模仿傳媒。這就是坊間流行的普及版布希亞學說了。其粗陋簡化自不待言,最慘的是大家接受了布希亞字裏行間的暗示,以為真實和擬仿的關係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過去的擬仿和真實是一一對應的,有鏡子裏的人影就必有鏡子前的真人;而現在的擬仿卻和真實完全脫節,身為擬仿物的數碼影像自有其規律,絲毫不受真實的干擾。由於有時代的變化,所以歷史就能分期,如果以前的時代是現代,如今自然就是後現代了。又由於布希亞大談新時代的特徵,他當然是個後現代思想家囉。可惜這都是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