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梁文道:涮羊肉的品味(二之一)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今年北京大雪來得特別早,溫度低得叫人吃不消。雖然我沒趕上下雪,但雪後結凍的滋味其實更難受。這等天氣,還有甚麼東西好得過涮羊肉呢?

很多海外老食家初回大陸涮羊肉都會有點不適應,怎麼有那麼多人都大把大把地下肉,大把大把地撈呢?涮羊肉不是應該吃一片燙一片嗎?一下子就把肉都弄熟了,那還有涮肉的情趣呢?莫非六十年的時間已經長得足夠改變老一輩的飲食習慣,叫人忘記昔日的老規矩老作風。其實這是個誤會,最早的涮羊肉本來就很粗放,和烤牛肉一樣,是草根百姓的美食,大肉大酒正是它的應有之義。我們今天所知的涮肉規矩是後來斯文人的吃法,他們覺得涮一片吃一片的悠閒比較能配合自己的身份,否則就像一群餓狼碰到羊,太不像樣。也就是說,羊肉該怎麼涮,是個階級差異的問題,而非古今差異的問題。

可是,另一些東西就真是今昔有別了。比如一家近十年來特別受歡迎的名店,本是北京城西吃涮肉的不二之選。但那天我一進房就覺得不對勁,原來燒炭的黃銅大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一具小鐵盆,底下則是現代化的電熱板。我最討厭這種電熱板了,它看起來很有智慧,懂得自動調溫,其實卻使得水溫忽高忽低,十分不平均;要是你剛剛下了一片肉就碰上它降溫,這涮肉往往也就成泡肉了。

一人一爐還是最不像火鍋的火鍋,因為它不用你站起來湊前彎身下料,免去了大家又站又坐的動作,因此也減少了那種挪桌動椅的熱鬧;而熱鬧,乃是火鍋的本質。

也罷,反正這家人的肉還行,爐的問題就當作是時代必有的變化吧。於是我們一桌人吃吃喝喝,轉眼就到了飯局尾聲。不料店員這時送上兩碟麻醬燒餅,我們一下子就呆住了,急忙詢問為何等到東西都吃完了才來燒餅。那店員非常正經地說:「這是主食呀!當然要等吃過菜了才上。」然後我忍不住給她上課,告訴她燒餅是用來夾肉的,不能分開來吃。她的表情半信半疑,似懂非懂,彷彿在這家店裏頭從未聽過這等奇聞似的。

又有一晚,朋友請我去一家據說十分高檔的涮肉店,裝潢是那種老外一看就喜歡的黑沉沉簡約派,不消說,它當然也是一人一爐。然而,叫我震驚的是它有七種湯底選擇,偏偏沒有老派清湯底;它有包括山葵醬油在內的多種蘸醬,就是沒有最規矩最傳統的那些著料。不止如此,他們的店員還大力推銷和牛、鵝肝與鮑魚。這真的是家涮肉館嗎?我還以為自己回到了香港呢。

事後總結,我發現這兩家店都不約而同地標榜自己「品味高尚」,是款宴貴客的好地方。所以我就明白了,人家賣的不是涮羊肉,人家賣的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