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梁文道:香港還有小吃嗎?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很多人去台灣旅遊都愛逛夜市,依照旅行指南找出那幾家人龍最長聲名最盛的店家,秋風掃葉般地一一征服,然後嘴裡五味紛雜,挺著碩大的肚子回酒店癱躺在床上。這,實在不是一個嘗小吃的好辦法。

甚麼叫小吃?顧名思義,就是一小碗一小碟呈上來,分量不大。幾口吃完,點心一類的吃食。不應遠圖,不須慎重準備就餐前的心情,甚至也不該專門為了幾家小吃店規劃專門的行程。它是那種住家附近隨處可見的鄰舍聚腳地,早晨讓人在上班前一邊看報一邊吃,下午讓家長接了放學的孩子來此小啖兩款點心。它也是你路過一道巷口,見炊煙從轉角處升起,湊近一瞧,路邊原來開了幾張小桌,三兩食客悠悠漫談的所在。

因此,小吃又是一種comfortfood。它太過家常,是一生記憶的節點。在每一個移民和每一個留學生的意識深處,都有幾種小吃單純渾厚的味道纏繞。於是他們一回故鄉,首先想到的就是放下行李之後,要立刻奔向回憶中的小攤,直到東西進了口,才真真正正生出一股到家的踏實感受。

在整個華人世界裡面,香港、成都、檳城、澳門與台北,是小吃文化的五大都。尤其台北,窮過,於是曉得世道之艱難,一粥一飯得之不易,故再平常再粗野的材料也要用心做出豐富的變化,小吃本色在焉;你見過用海參做的小吃嗎?富過,於是開始知衣食,不再專注於基本的溫飽,口味變得細緻了敏感了,雖小道亦有細節上的繁複講究,不同店家的風格甚至流派也就漸漸成形。

台北有的條件,香港都有;皆歷戰亂之後的移民浪潮,同為避禍偏安的停居福地,雜聚了南北各省的文化習俗,又走過了由貧至富的坎坷道路。但是香港今天的小吃文化卻呈現出一幅看似豐華實則凋蔽的景象,這是為甚麼呢?

首先,我們常見的小吃早已不能說是小吃了。最有名的例子是雲吞麵,一般店家的雲吞固然碩大得離奇,裡頭藏含了經過化學處理所以寡淡無味的整蝦,那碗麵條更是分量大到了足以令人飽滯腹脹的地步。滷味、炸品、碗仔翅等本應分門別類專業販售的小點,常常集聚於一個屋簷之下,表面上極多彩極豐富,其實沒有一樣做得出色。然而,食客們還是甘之如飴地大排長龍。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這都是一種貧窮的表現,似乎此城居民從來沒吃飽過,總是想用一碗麵食果腹;大家都為口奔馳十分勞碌,總是要在一家店裡食不知味地匆匆幹掉好幾種風味截然不同的小點。

我在台北夜市常見香港來的遊客成團出沒,每人胸上都掛著相機,每人都興奮地手舞足蹈,目中茫然失焦;而臉上,就是一種香港人苦貧飢饞的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