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梁文道:貪婪的歷史(在歷史裏學不到教訓二之一)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朋友在雷曼兄弟上班,這家歷史輝煌的大行倒掉之後,他成了個失業漢。聽說他很慘,損失很嚴重。大家知道,去年的市場表現還不錯,這幫投資銀行家的收入相當可觀,花紅裏頭有一半是公司股票;可現在,這堆股票頓成廢紙,這損失難道不巨大嗎?但是另一些朋友卻表現出一副幸災樂禍的態度,他們說:「沒錯,股票是沒了。但那另一半花紅呢?這種失業恐怕根本無法與一般人的失業相比吧」。正巧報紙上也有小段報道提及華爾街精英頭上的淒風苦雨,「Prada的銷情肯定要下跌,一位美林的僱員就表示他的女友今年生日應該收不到Prada了」。

問題是我那群惡狠狠地罵人,嘴角還掛一絲冷笑的朋友也不會高興得太久。他們將會發現自己的投資、強積金,以及後半生的退休保障,也要跟跑掉一大截。而且後續的連鎖反應更可能會大到一個他們難以想像甚至難以承受的地步。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場號稱百年難見的金融危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的老朋友,如果你對股票一無所知的話,我不得不說你可真有點無知,這個神秘的行業,既是歐洲最公平的行業,也是歐洲最具欺騙性的行業;既是世界上最高貴的行業,也是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行業;既是地球上最精緻的行業,也是地球上最粗俗的行業。它既是學術的精華,也是欺騙的典型;它既是智者的試金石,也是魯莽者的墓碑;它既是有用的寶庫,也是災難的泉源……」。

這段話出自維加(Joseph de la Vega)在1688年出版的《困惑之惑》(Confusion de Confusiones),它是世界上第一份金融危機的反省和紀錄,也是第一本探討投機心理的奇書。在它面世之前,股票交易才剛剛出現了一百年。《困惑之惑》與蘇格蘭記者麥凱(Charles Mackey)寫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都是很古老的著作,可是直到今天,它們還是投資書籍中的經典,被許多人推介為投資人士的必讀教材。它們談的故事已成明日黃花,它們也都有不同的缺陷(維加寫得太過「文藝」,浮飾虛華;麥凱則疏於考證,弄錯了不少歷史資料);可是他們描繪的現像,那著名的「鬱金香狂熱」、「南海公司倒閉案」與「荷屬東印度公司泡沫」,如今讀來就像發生在眼前一樣。也許人類金融交易的方式進步了,也許市場分析的工具複雜了,可是人類貪婪與狂熱盲目的本性卻沒有改變多少。

這兩本書曾經在2000年合併出過中譯本,正是大陸不少股民最瘋狂的時候,但它沒有起到清涼劑的作用。去年台灣的「財訊」出版社又出過一次新版,及時趕上了次按風暴。回頭看來,投資大師譚普頓(John Marks Templeton)不也早就呼籲過大家要從麥凱的書裏學點東西嗎?結果大家學到了甚麼呢?

次按風暴的源頭,可以說是一個相當高明而文雅的欺詐,把一些不大可能償還得了的債務包裝成甚有獲利前景的資產。對付類似手段和想出這些技巧的人,以前的英國政客是這樣建議的:「將罪惡的南海公司計劃的策劃者和執行者看作這個國家的弒父者,只有將他們也縫在麻袋裏,扔進泰晤士河才感到滿意」。或許就是在麥凱的書裏讀到了這些駭人的言論,後來者就學懂了怎樣在輸掉了投資者的錢之後,還可以在離職的時候依約取走一大筆錢去渡假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