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蘇珊.桑塔總是來得如此合乎時宜。她的每一篇評論,每一次在集會示威中的現身演說,都是那麼地切乎時機。儘管她的作品未必談得上有甚麼深刻曲微的思想,但她總在最需要知識力量的時候輕裝上路,直指要害。或許這就是思想家與公共知識份子的分別:前者必須像尼采所說的那樣經常做出「不合時宜的沉思」,從處身的時代之中抽離出來掌握整個時代,甚至預言未來;後者則要陷身在時間裏曲折纏繞的網線之中,奮力地揮劍切割,理出一片可供前行半步的清明空間。
蘇珊.桑塔甚至連走都走得合時。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印度洋的海嘯捲了進去的時候,她以七十一歲的年齡拖飽經癌病困擾的身體離開了世界。當我們每天都在觀看數不盡的發脹屍體,和電視上不休止的最新海嘯襲岸的錄影片段時,她留下的最後一部論著恰巧是《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小書的核心論題正好是:現在我們的生活被滿斥災難死亡的影像所環繞,我們還會不會對那些受苦人們的照片動情?我們的良心和道德力量會不會麻木無力?讓我們坦白承認,蘇珊.桑塔要我們正視自己的矛盾,我們都懼怕那些慘不忍睹的死者照片,但我們都像窺淫癖般地忍不住想多看它們一眼。所以,每一張報紙都要有更多的災情照片,照片越多,報紙越暢銷。
在這本小書裏,蘇珊.桑塔博學地追溯了藝術描繪殘酷事件的歷史,和攝影與現代戰爭的關係,然後回到不斷重複的九一一影像,再終止於現代美伊戰爭。她上一本談攝影的名著《論攝影》質疑攝影術自詡的能耐,現在她卻在這影像氾濫的年代重申照片的道德價值。她斷言,並非照片太多麻木了我們的神經,問題是我們在照片的震撼之下不知如何相應行動。照片依然有用,它能震驚我們,它是第一步的邀請。接下來則要看我們思考了甚麼,又幹了甚麼。
雖然她談的是戰爭,但這番分析巧妙地切中了這幾天大家經受的視覺震撼。這本書的中譯適時出版,是這位偉大公共知識份子留下的神奇記號。
2005年1月2日星期日
梁文道:蘇珊.桑塔與海嘯
Tags: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