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中國最早關於死訊政治的故事,也是最出名的一個,大概就是秦始皇之死了。話說始皇帝封禪泰山之後,正興高采烈地巡行天下,看看他這統一的江山,誇耀他這前無古人的功業。怎知就在半路染病,一倒不起。永生之志終究無成,東渡求仙的徐福也渺無音訊。這時候正是宮廷政變的最佳時機,宰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就偽造遺書,賜太子扶蘇自殺,扶立次子為秦二世。
從這東海之濱趕回首都咸陽,由華東趕回西北,是多漫長的一條路啊。再快的馬車也趕不上屍體腐壞的速度;當時再先進的技術,也遮不住始皇帝車上傳出的濃濃屍臭。叛臣們只好用各式海味掩飾,說味道是來自鮑魚乾。
領導人之死,所以成為政治鬥爭的契機;他的死訊,之所以成為一項要小心計劃精密處理的資訊,全與制度有關。
古代王朝已經算有一套明確的繼承制度,但由於權力高度集中,缺乏制衡;權力行使的方式又是如此神秘,由上而下,完全沒有現代開放透明的傳媒監督。
因此國史上從皇帝之死展開的陰謀爭端,遂可以一再重演。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令很多西方觀察家感到不安,就是因為它雖有茂盛的經濟發展,有日漸崛興的綜合國力,但它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明確領導人繼承制度的國家。沒有人知道下一任共產黨總書記、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主席明確產生的辦法。當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如何出現的機制還是如此昏暗不明的時候,秦始皇之死的陰影就只好一直延續伸展。
在位的領導人如此,鬥爭失敗被罷黜下台的領導人同樣如此。胡耀邦之死引發的六四運動仍然是當代中國政壇的夢魘;周恩來雖不算失勢,但他的死同樣會惹起同情他的人藉機鬧事。
趙紫陽今天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他仍是中央心頭的一顆暗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傳聞。比如說某傳媒在趙死前一周就發佈了錯誤的死訊,就會被解讀成事先「放空氣」。也就是說知道趙紫陽命不久矣,乃先行釋放假訊,試探反應,演習一番。
當年鄧小平死前三個月,就不斷傳出他的死訊,是否也是同樣道理呢?領導人選出制度不明確,連帶地使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欠缺最重要的一塊定船錨,因此才會使一個下台領袖的死也被包裹在重重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