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1日星期五

梁文道或馮振超:救災「全球化」

【都市日報-兵器譜】近年無論政界、商界、文化界都在談論全球化,地球村概念更吹噓「天涯若毗鄰」的道理,指出資訊科技進步,地域界限分野愈來愈模糊。全世界人類像活在一起,變成左鄰右里。

但從各世界強國參與世紀大地震及海嘯的救災工作而言,卻見不到全球化效應,且從部分富裕強國吝嗇的救災表現來說,反而有點各家自掃門前雪之感。當聯合國緊急救濟協調員埃格蘭不點名批評一些國家捐助金額太少後,美國總統布殊及國務卿鮑威爾即時對號入座及作出反駁,但轉過身來又把捐助金額由1,500萬美元提高至3,500萬。

要理解美國捐款是多是少,大可以從數字中作比較,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今年被熱帶風暴弗朗西斯吹襲,同樣造成天然災難,洪水摧毀大量房屋,事件造成9人喪生及涉及600萬人受到停電困擾。當時總統布殊旋即要求國會撥款20億美元作為救災緊急基金。

弗朗西斯造成的災難程度,實在不可與南亞天災相比,但布殊總統不知是否不了解印尼海嘯的震撼性,還是認為南亞地區與大美利堅相距十萬八千里,故在處理上凸顯了這巨大差異。

不過,從災後美國傳媒的反應來說,布殊總統不可能不知道南亞發生的驚天巨震。CNN、ABC、CBS等電子傳媒不斷發布最新災情,國內數十份報章的頭版也同步大事報道有關消息,就是一些州縣報章如The BirminghamNews、El Nuero Herald、Orlando Sentind、The Palm Beach Post等也以大災難來形容這場天災。

可惜,平日最認同全球化是發展大勢的美國,今次卻反應遲緩。甚麼地球村理念在今次美國政府救災過程中根本未見出現。

另一大國日本,對南亞天災也視為小事,捐款只有3,000萬美元,與10月時新潟地震時撥款金額40億美元(包括用於自然災害及處理意外)比較,真是九牛一毛(地震造成40人不幸喪生)。理性一點,自家有事緊張也是必然,但大國們素奉行全球化主義,並以此道來進侵小國市場,可惜有利可圖就全球化,賑災時就變成單邊主義。南亞海嘯證明就算科技發達,地球上每一個民族,國家始終是有著無形而實在的距離,而富有國家們提倡的全球化,純然是她們在商業財金、文化資訊侵略時一種解說的藉口,一到重要關頭,就是住在隔籬,她們也可不發一聲把大門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