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梁文道:同一種鞋子 不同的效果

大國政要外訪,是一定要遇到示威的,這幾乎已成了一項「國際慣例」。但是那些政要如何反應,如何表態,就無定法可言了。或者一笑置之充耳不聞,或者嚴陣以待肅穆回應,全看各國國情的差異與政治文化的特色。

我記得前幾年中國政治家要是在國外演講碰上有人鬧事,通常都會很淡漠地不予理會,把那些激動的示威者當做透明人,將他們的高聲叫喊當做耳邊風。再不然,就是在事後的訪談中形容那些抗議聲音是「噪音」。由於我說的話是「主旋律」,是「得人心」的大道理,所以反對我干擾我的自然就是可以不理的「噪音」了。這種反應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表述,他國領袖未必會學,也不一定學得來。去年12月14日,即將卸任的前美國總統布殊在巴格達召開記者招待會,一名伊拉克記者突然站起來高喊:「馬上結束戰爭!」然後把兩隻鞋丟向布殊。布殊反應敏捷,成功避開飛鞋襲擊,一直保持笑容,還開玩笑說「那隻鞋應該是10號鞋。」在場的記者定過神後,馬上追問他的看法,想迫他承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果然不受歡迎。雖然內政外交搞得一團糟,但布殊到底是個老練的美式政客,他說:「閃躲是我的強項。我想你們也發現到這一點了吧,我對你們的提問也是如此(應付)」。

大概是從這件事得到了靈感,一個英國人東施效顰,在溫家寶的劍橋演講會上也如法炮製飛鞋功。好在力道不足,距離太遠,溫總理連躲都不用躲,那隻鞋子根本就沾不上他的邊。那麼溫家寶又會怎麼回應呢?他會像布殊那樣以笑解窘嗎?不,他正式道:「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第二天立刻發表官式聲明:「中方已對這一事件的發生表示強烈不滿,英方向中方深表歉意,並表示將依法對此人進行處理。」這並不是個人度量大小的問題,因為布殊還沒有大量到為那名襲擊他的伊拉克記者求情的地步;和英國政府一樣,伊拉克當局立刻逮捕了示威者,還把他送進了監獄。但這也不是一個相對的政治文化差異問題,因為兩種回應手法帶來的政治效果是可以比較的。

布殊的做法是想用搞笑的態度去儘量調低那隻鞋子的殺傷力;該記者事後被捧成英雄,只是因為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表現太過不濟,與布殊的臨場發揮關係不大。相反地,英國人對溫家寶來訪的反應並不壞,當日劍橋演講的現場氣氛也還算良好;可是中方的後續表態卻幫了那鞋子一把,使它得到了更多的見報機會。

假如它真的只是噪音,又何必那麼正經地表示「強烈不滿」?一個在媒體世界裡轉瞬即逝的小花邊,為甚麼要花力氣去延長它的時效和生命,放大它的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