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梁文道:預知災難的來臨

理論上,一家公司的股權變動是和地方政府無關的,哪怕那家公司是國營企業,不須把它一切事情攬上身;理論上,一家鋼鐵公司的股權變化是和媒體無關的,假如員工對公司的情況心存不滿,媒體也沒有任何責任要為這家公司的高層著想,壓抑員工發聲的機會。可是,萬一當這些本來無關的環節全都神秘地扣上了連繫,最後會發生甚麼事情呢?七月二十四日,吉林省通化鋼鐵集團的群體騷亂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一名無辜者的慘死。

民間企業建龍集團曾經入主國營通化鋼鐵集團,非常典型地以資本運作的方式轉移掉國有資產,造成巨額虧損,最後鎩羽而歸。期間,一位新進來的高層可以坐享百萬年薪,一位老資格的中層管理人員卻只有可憐兮兮的三百元一個月,就更不用說底層的工人會是何等境況了。所以,當「通鐵」職工一聽說建龍又要回來,立刻就怒火攻心,衝了出來,包圍工廠示威抗議,最激動的那一群甚至出手活活打死了建龍集團派駐的高層。

此事震動全國,吉林省政府當晚就公開承諾建龍永遠不會再參與「通鐵」的工作。看來員工是勝利了,只是勝得有點慘,因為這裡有一條人命的代價。據報,那位死去的高層為人怯懦,平日不大敢面對下屬的挑戰,也和此事的核心部分無甚關係。這樣的結局原來是可以避免的。早在24號那天之前,甚至在建龍第一次主政「通鐵」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少「通鐵」員工向當地報紙投訴,揭發公司內部極不公平的待遇差異;可惜這些信件石沉大海,不獲理會。於是他們直接把東西貼到網上,但帖子才剛貼出來,就立刻被網站刪除了。如果報紙跟進他們的投訴,深入調查箇中內幕,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調節,這場騷動還會發生嗎?假如網站沒有抹除他們的發言,引起公眾關注,對建龍和「通鐵」主管部門造成壓力,不能不三思原有方案,員工們還會憤怒至一發不可收拾嗎?

防民之口,好比防川,宜疏不宜堵。這是千年以來的管治智慧,為甚麼有人就是學不會呢?從現代良善管理的角度來看,政府和政府擁有的企業之間應該有一個「手臂的距離」(arm’s length),一方面防止官商不分造成的貪腐,另一方面可在後者出事時保持相對安全的間隔,以免引火上身。媒體則應該有相對自主的報道空間,使得當局能夠獲取較完整的資訊,掌握社會民情的脈動,從而做出明智的決斷。「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最近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應對網絡輿情排行榜,顯示地方政府能否快速有效地回應網絡民意是個重要的課題。可是,如果民情根本上不了網,形成不了「輿情」,那就連回應都談不上了。當民情不得反映,當所有「防火牆」全都失效,剩下的便是那地殼下暗自湧動的岩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