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星期一

梁文道:說好國語

【都市日報-兵器譜】看陳水扁用國語演講,會發現在那揮之不去的閩南口音之中,偶而有幾個字他咬得特別用力,音發得特別標準,聽來反而叫人更覺突兀不協。

這令我想起幼年在台灣上學的經驗,很多本省籍同學家裏說慣了閩南話,在學校突然要講標準國語,多半都說不好,這意味著他在國語課永遠拿不到高分,更意味著他永遠登不上台,代表學生發言致詞。可是很奇怪,在不斷的苦練之下,這些同學永遠有幾個字的發音特別準確,就像今天的陳水扁一樣。這幾個字是他們在當年的政治氣候底下力爭上游的結果跟痕跡。

最近有些廣東報刊的讀者發出了抗議,他們投訴報紙的標題和內文日見「北方化」,充滿了廣東人看不懂的北方俗語,結果惹起了語言與地區關係的文化爭議。其實何只用語,地方口音的位置在更早的時候就成了內地這幾年來的熱門話題。

廣電總局曾經多番下令,約束各省市電視台和電台的方言節目,而主持人則應盡量避免說話帶著「港台腔」。但怪的是,即便中央台的節目本身也充斥了大量的「京腔」和其他北方俚語,難道北京口音就不算口音,只有台灣和廣東的口音才叫口音嗎?

語言從來都是政治的。世界各國使用的標準語言多半不是自然演化的成果,而是人為的創造。現代標準「國語」的概念是經濟和政治之間複雜交互作用的產物,很多學者對這個過程都做出過深入的闡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從民族國家形成的歷程去探視「國語」或「普通話」的興起。

根據這種路線的研究,「國語」是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部分,為了保證一個國家的統一和內部溝通的無誤,官方和學者必須選定某種語言成為全國通行的正式語言,然後再確定它的語彙、文法及發音。「標準語」和「方言」的差別在純粹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差別主要還是一種政治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