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梁文道:香港看到的台灣(一地運動三地迴響之一)

【蘋果日報】杜汶澤慘遭大陸網民圍攻,聽起來可真像是一樁非常怪誕的意外。明明起因是台灣學生反對「服貿協議」,明明還有那麼多的台灣明星支持這場運動,卻偏偏是位香港藝人為了這事受到抵制。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小風波豈不正好彰顯出了今日兩岸三地各種社會運動與網絡行為的溢出效應?

雖然發生在台灣,但香港媒體大篇幅報道,從政壇名人到一般百姓好像都有話說,幾乎都把它當成是自家的大事。雖然是台灣的運動,但香港卻變做一個相鄰的參照,有些當地學生把「台灣不能成為第二個香港」當成口號,而「反蝗」這等港產詞彙也漸漸隨着這場運動滲進了台灣的輿論環境。台港兩地之間的緊密響應,十幾年前固然無法想像。這種迴響在兩個地方各自所產生的效果,才真是複雜得難以預估。

就拿香港來說吧,激進本土派本着「同仇敵愾」的情緒,不斷以本土經驗為鏡,鼓勵台灣人民抗爭。於是替人打氣之餘,也是在振奮自己的意志。保守建制派則藉着台灣學生佔據立法院和行政院的「亂象」,乘機教訓「佔領中環」,說它會把香港引向同樣的境地。兩類觀點看到的是兩場不同的運動與兩個不同的台灣。一者在形象上把馬英九比做了梁振英,將行動學生看成是捍衞本土的先鋒。另一者則看到了「良好秩序」與激進勢力的對立,與所謂「促進經濟發展」和反對經貿融合的拉鋸。

都不能算是全錯,但更不能算對,這些印象全都簡化了整個反服貿運動的內涵和背景,也都過濾掉了許多無法吻合這等印象框架的訊息。且以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領袖林飛帆為例,他自稱是「台獨左派」,但我們的激進本土派卻更願意強調他和一眾學生的反中色彩,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他們的階級觀點。而保守建制派在大談激進禍害之餘,更是乾脆不提彼岸既存體制的失效與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