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7日星期三

梁文道:美酒世界盃

【飲食男女-味覺現象】五月二十五日,全世界報紙的國際版大概都有這麼一道花邊:「法國酒再次敗給加州。」說的是一場試酒會,搞手是英國著名的葡萄酒專家、倫敦「葡萄酒城邦」(Vinopolis)博物館創辦人之一——史帕里爾(Steven Spurrier);參賽者是加州和法國兩地的頂級好酒;評判是一群享負盛名的業界精英。結果則是,舊世界法國酒的表現不如新世界的晚輩。

法國怎可能輸給美國?這又不是在踢世界盃。一名法籍裁判事後十分悔恨地告訴記者,「我怕自己回不了國」。雖然叫人意外,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國的酒莊這幾十年來勵精圖治,頗有長進。所以這次比賽的賽果到底不如三十年前第一回論劍那麼震撼、那麼災難。

三十年前籌辦首次美法大戰的就是史帕里爾,當年還很年輕的他在巴黎開店賣酒,希望民族自尊心強烈、口味上尤其愛國的法國佬也能欣賞一下異地產品。於是就想出了這個噱頭,叫加州納柏谷(Napa Valley)的酒莊莊主帶着自己的精心傑作越洋過招,同時請出波爾多和布根地一列地頭猛龍出山迎敵。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只是場普通的「盲試」(blind tasting),評審們也是到了試前最後一刻才知道杯群之中有法國酒的存在。但這有甚麼關係,反正誰會在意加州玩意呢?就連對加州新進信心十足的史帕里爾也以為法國老大哥必勝無疑,他只是想評判們也能注意到加州酒,賽後說句「呢隊波係幼嫩啲,不過都幾有隊型幾有鬥心,假以時日都唔係冇機嘅」,諸如此類的勉勵說話。但是最後的局面卻把他嚇傻了,史帕里爾到底是在法國做買賣,他表示:「早知是美國酒贏,我就不搞了。」

1976年,整整三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巴黎歌劇院,包括AOC制度的總監督和三星名店太伊風(Taillevent)老闆在內的九位法國評審,面對着20瓶封住招紙編上號碼的酒,一一品試起來。

其中一位評審向同儕宣佈:「這瓶肯定是加州貨,沒有嗅覺(It has no nose)」,結果那是1973年布根地的Batard-Montrachet。另一位嘗了口納柏谷的Chardonnay之後,歡喜讚嘆:「啊!回到法國了。」還有個名家肯定地說一瓶納柏谷的Cabernet是波爾多premier grand cru級數的名酒,因為他喝出了法國的華貴。

真相揭露的那一刻真是叫人尷尬,無論紅白,名列前茅的竟然都是加州酒,1970的Mouton-Rothschild和同年的Hout-Brien都敗下陣來。九位名家可慌了,有的試圖臨時改分,有的乾脆耍賴,拒絕交出評審筆記。媒體方面,法國氣炸了,紛紛抗議裏頭有詐,就像我們抗議法國在98年世界盃淘汰了巴西一樣;美國人當然樂極,《時代》週刊告訴它的讀者:「無法想像的事情發生了,巴黎判定加州擊敗了所有高盧人!」

這是樁歷史性的懸案,也是道巨大的謎題,我還沒見過有哪一個酒評家忍得住手不分析解讀。可是不論大家的說法有多大差異,有一點是所有人都承認的:自從這場巴黎論劍之後,美國人的自信心和胃口都提高了不少。不僅釀酒業者大受激勵,精益求精;連消費者的好奇心也增長不少,使得加州酒的產量和法國酒的出口量成倍數增加。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如果想美國佬全面投入足球運動,如果世界足協想開拓這個巨大的廣告市場,最好讓美國隊贏一次世界盃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