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梁文道:國家不能為人民買彩券(二之二)

【am730-觀念】在今年「兩會」召開之前,包括《南方都市報》、《經濟觀察報》、《重慶時報》的十多家媒體,破天荒地發表了一篇共同社論。他們聯手呼籲兩會代表改革戶籍制度,打破中國在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之間的人為區隔。表面上看,這是重申人民的遷徙自由,讓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有自由流動的權利。實際上它卻是一次根本的平等主張,使進城的農民工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農民工」其實是一種獨特的中國現像;別的國家也有不少農村人口進城工作生活,可是他們並不等於我們的民工。我們的民工在城裡從事體力勞動,是各地大興土木的主要人力來源;我們的民工在城裡幹盡許多城裡人不願幹的基層服務,是所有城市正常運轉的必要血脈。但從住房、醫療一直到子女的教育,他們幾乎享受不到任何市民該當享有的待遇。這不是因為他們窮,而是因為他們的戶口不在城市。而且他們的人數十分龐大,在好些城市裡面,所謂的「外來人口」甚至佔去常住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說,每一座中國大城市都在剝削大量活在城市但又奇詭地不算市民的人。

任何國家最基礎的公民身份獲取都不外於兩大原則;一是「土壤原則」(jus soli),你生在這個國家,所以自動擁有該國的國民身份;二是「血緣原則」(jus sanguinis),你的父母是某國國民,所以你也能自動承續該國國民身份。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在出生前被迫購買的彩券,生在富國還是生在窮國皆由不得你。除了少數學者,大部分人都不會質疑這算不算是違反了公平原則。因為我們目前還不曉怎樣落實跨越國界的全球正義,只好把正義的訴求放在一個主權國家的內部框架來考慮。印度的「種性制度」之所以惡名昭彰,古代封建社會之所以為人詬病,理由就在於他們把出生的狀況當成最重要的分類原則,將人民被迫購買的彩券變成天經地義的社會事實。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中國的戶籍制度,又何嘗不是一種把運氣當做必然的制度呢?戶籍不單是一紙有關抽象身份的文件,更是一連串的權利和實際福祉。

有不少人從現實角度擔心取消戶籍制度的困難,擔心城市消化不了忽然湧至的大批農民,甚至把現實上升為理念,辯稱戶籍制度保證了廉價勞動力,促進經濟繁榮。技術困難當然很重要,但我們不能失去理念的方向與原則的指導,一步步尋求現實的改變。假如把技術困難化妝成原則,延續一套不合理的制度,那就無異要政府放棄秉持正義的本份,反而期盼它充當上帝,主動出手幫大家買一出生前的彩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