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1日星期日

梁文道:誰是金玉均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一般受過中學教育的中國人大概都聽過福澤渝吉的名字,知道他是日本現代化的思想導師,也知道他的「脫亞入歐論」,主張日本應該脫離野蠻的亞洲,像歐洲等先進文明一樣地支配亞洲。就算只是念過小學,也不可能不知道李鴻章,曉得他曾背上賣國惡名達百年之久,但卻是清末開放的洋務派領袖,曾建立北洋海軍。至於韓國的金玉均,恐怕就算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都未必瞭解他是誰。當然,中國人也不知道日本在韓國的殖民到底壞到甚麼程度。

在近期中日關係的緊張情勢底下,先有靖國神社、東海領權等老問題存在,復有日本扶桑社的新版歷史教科書火上加油,於是《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的出版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本以青少年讀者為對象的歷史入門書,體裁和寫作手法類似中學教材,本來沒甚麼很了不起的驚人之見,內容又嫌過於簡略,而且沒有推介參考材料讓人自行追索下去。但就算它只是本教科書,卻也是第一本把中、日、韓三國近現代史放在一起的教科書,還以三國語言同步發行。

為了完成這本書,三國各自出動了十幾二十名學者教師,分頭負責撰寫自己國家的部份,再譯成另外兩國的語言。儘管如此的分工方式已經隔開一重複雜的爭論,並且願意參與這個計劃的人都算是相當開放開明,但還是免不了有架要吵。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歷史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糾纏得分不清彼此,但彼此對同一段經歷又有很不同的理解和習見。更不用說各自的現實政治使得歷史解讀格外複雜,例如南北韓與海峽兩岸的分裂,就絕對影響了近代韓國和中國史的書寫方式,中國人連自己的現代史都說得結結巴巴,何況還要加上日韓兩國?

雖然有太多的問題,但我還是要鄭重地把這本《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推介給所有中學師生,就看在它定位和內容結構的份上。以往學校教史,不外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塊,從來沒有一種區域史的概念。而面對當前的種種歷史爭議,中國人也很習慣地又是用「中日關係」的框架來看,同時還沒興趣認知日本的角度是怎麼樣的,更沒有想到要把韓國加進來構成一種三邊的視野。

比如說金玉均,即使是瘋狂喜愛韓流、深切認識金喜善的國人也不知道他和福澤渝吉、李鴻章一樣,同為近代東亞改革運動家。金玉均力倡韓國應該「廢棄門閥,制定人民平等的權利」,是韓國人心目中的改革先驅,曾經深受日本明治維新的感動,後來他在1894年去上海見李鴻章,希望得到這位鄰邦改革派領袖的外援,結果在會面之前就被暗殺了。這段歷史連很多介紹李鴻章的書都沒有提起過。

想要搞清楚現在面對的中日問題,就得回到歷史;回到歷史就要超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局限,上溯至近代歐美列強叩關的年代;從那個年代開始看,就會發現所謂的中日問題其實是包括韓國在內的東亞近代史的一個部份。這樣的視野使得平平無奇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竟有開人耳目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