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最近,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醜陋的中國遊客》的文章,論盡中國遊客在海外所顯現的各種醜態,結果引發軒然大波,不單是作者,就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都成為中國網上憤怒青年們的謾罵對象。
其實用醜陋來形容中國人的各種惡習,並非《海峽時報》的發明。早在一九八四年,台灣作家柏楊發表了《醜陋的中國人》的演說,公開批評中國人一些常見問題,包括髒、亂、吵,勇於內鬥、死不認錯等等,再配合他以往幽默而辛辣的一些雜文,結果引發一場大爭論。柏楊被部分中國傳統捍衛者猛烈攻擊,而他的書來到中國大陸後,引起知識界一股熱潮,亦成為了八六年和八九年民運的其中一條導火線。
不過柏楊寫《醜陋的中國人》並非為了發洩對中國遊客在海外所作所為的不滿,而是柏楊本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本著他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希望誠實地指出問題所在,從而令中國人覺醒。不論認同柏楊的觀點與否,他毫無疑問繼承了魯迅等知識分子,啟蒙民智,提升民族思想水平的責任。
很可惜,由於《醜陋的中國人》率直地點出問題所在,而在他筆下,中國人其中一種劣根性,就是死不認錯和死要面子。因此柏楊的書,令某些人很不舒服,引起的民族反思並不多。之後,亦由於《醜陋的中國人》間接引發民主運動,中國政府亦禁了這本其實很有民族情懷的書,最近中國政府才宣布解禁。
中國經濟發展亦越來越多中國人變得富有,不單令他們有更多機會出外觀光,亦助長了他們由國家長期積弱所誘發的自大心理,而自開放改革以來,政府亦不好好去做改善民族水平的工作,中國人結果一去到別的國家旅遊觀光就洋相盡露,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感,結果令南洋華人要用英文寫文章,批評中國遊客是醜陋的一群。
香港有句俗諺:「面係人地畀,架係自己丟。」若然中國遊客在海外能夠入鄉隨俗,尊重對方的生活習俗,又願意在八十年代《醜陋的中國人》爭論中反省一下,或許就不會出現,亦不用南洋華人用英文來批評中國人這些問題。
當中國人因《海峽時報》的批評而感到憤怒時,難道中國人沒有絲毫的羞恥?如果一個民族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就只有請外人來批評一下,希望有人因此發奮圖強,做好自己。光靠沒有反省的憤怒,不能為民族爭回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