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

梁文道:關心討論的品質

新世紀】知識分子總是有一些公共性。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者科塞曾給出一個定義:「他可以靠思想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是為了思想而活。」可見一個人是不是知識分子和他從事什麼職業沒有太大關係。前幾年,一位旅英的波蘭學者鮑曼提出,「知識分子除了為思想而活,還要關心正義的問題,關心審美的問題,關心真理的問題。」

在當今中國,「公知」已被嚴重污名化,「精英」也成為一個負面詞彙。我們對此可作一個社會分析。首先,中國貧富差距很大。第二,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的分配存在扭曲和不公正。一些學者,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常常遭到攻擊,還牽扯到很多著名媒體和媒體人。他們常常被另一些人描繪為這種扭曲和不公正的辯護者。

對「公知」問題的討論往往迅速轉移到對這群人人格的討論,使得更重要的有關國家重大社會分歧的討論變得不可能,這是政治討論庸俗化的結果,只剩下「五毛」對「公知」這兩種簡單的標籤。

我並不想為「公知」正名,而是要說,隨便罵人不利於一個健康討論的氣氛和環境。如果真是知識分子的話,他就要關心討論品質的問題。有一個問題許多人在反思,但不好意思講出來,就是精英知識分子對庸俗的投降。當你為了追求社會影響力,犧牲掉品質上的底線,這樣的影響就背離了你的原意。

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精神」,不獨中國如此。一個人如果關懷社會事務,他當然是一個知識分子。首先一個人要認定自己的立場,是為了承擔這樣一個身份帶給你的壓力和責任。這並不是讓你拋棄草根大眾,你當然要關懷整個社會,影響所有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還要為思想而活,思想是要講品質的,思想的討論和發掘是應該有嚴格的方法要求的,態度應該是認真和嚴肅的。

摘自作者在首場「云知道」文化沙龍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