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星期日

梁文道:本土未必本土(本土與財團二之二)

【蘋果日報】我們講本土講了這麼多年,常常把情感和集體記憶當成本土的重要元素,也漸漸將是否香港原生看做判斷一些人事物算不算是本的重大標準。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那麼百佳、惠康、大家樂、大快活乃至於長和、中電、新鴻基,豈不全都是血統純正的香港本土?

我可不是開玩笑,有時候我們還真會對一些富可敵國的大財團產生很個人的感情,將它們看成是我們的一部份。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滙豐銀行。雖然人家早就從「Hong Kong Bank」變成了「HSBC」;雖然香港是它最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是它裁員的時候最不留情的一個地方。但是部份港人始終對它不捨不棄,把它總部撤回香港當成是件值得慶賀的大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才能看到一些平常被人批做「左膠」的本土觀點的必要。不論哪一種本土派,大概都很難輕易地將百佳和惠康當成本土代表。那是因為我們始終不能將階級元素從本土裏頭割捨出去。聽說李嘉誠有時候會向人私下抱怨,他為香港「做了那麼多的事」,結果還要被人痛罵「地產霸權」;其實也是因為大家始終或明或暗地懷抱了這種階級觀點。

按照這樣的觀點,本土的核心並不在於一個東西是否來自香港,是否長年存在於香港;也不在於香港人對它熟不熟悉,甚至有沒有感情;而在於它和香港大多數市民的具體關係。我們覺得街頭一家小麵館要比百佳更本土的理由,並非它的歷史更悠久,而是因為它是草根庶民的市場活動,而且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社區的網絡結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哪怕是一個來港不過十年的新移民開了家餃子檔,也要比滙豐銀行「本土」得多。

商人無祖國,他們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帶一片雲彩。李家要賣百佳,將來又會不會輪到其他家族的二、三代要出售旗下產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