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梁文道:《民主的細節》

【開卷八分鐘】我常常說美國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擺脫不了的他者,這話怎講呢?就幾乎過去一百年來,有時候當我們覺得西方很進步、很開明、很民主,要好好跟他們學習的時候,我們就把美國當成學習對象。但是當我們需要認為自己的身份也很重要,要建立起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模式的時候,我們就把美國當成一個必須排距的某種的認識論上的一個對象。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去看美國,我們都很容易把美國,它的文化、它的政治制度,跟整個國家臉譜化了。它要不是一個很開放、很鮮明、很民主,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要不就是一個萬惡的、虛偽的一個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者。

那麼無論怎麼去看,我們都容易把民主跟美國先劃上等號,然後再把剛才我們說的那一堆臉譜再劃上一個等號,這麼理解下去,我們不止無法準確的認識美國,甚至還會扭曲了我們對於一個良好運作的民主制度,該有的各種條件的認識。

於是最近有一本書在過去一年出版之後,忽然之間掀起一個熱潮,重印再重印,那麼大出大家的意料,為什麼?因為一開始大家沒想到這本書這麼受歡迎,但是這又是有什麼好意外的呢,因為它的作者是劉瑜。

現在正在英國任教的一個年輕政治學者,一個文筆學問都非常好的一個學者,做事非常認真。那麼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她這本談美國民主政治的書,叫《民主的細節》。這本書的寫法跟過去幾年我們熟悉的像林達不一樣,林達喜歡寫人物、寫故事。這書寫的非常好看,但是有時候你就會覺得,哎呀,難道美國跟我們的差別,真的是人的差別嗎?像人家華盛頓多偉大,我們就出不了這種人。要不然我們就可能是看薛勇,薛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者,但是薛勇的立場跟劉瑜是稍微不同,薛勇是中間靠左,劉瑜則是中間再靠右邊一點點。

那麼無論如何我們就來看看這本《民主的細節》,到底講的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叫《民主的細節》?就是因為要顛覆,或者是打破我剛才說的關於美國民主認識種種臉譜化的效果,而是仔細的進入這個制度到底是怎麼運作的部分來看。

比如說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她這本書其實都是她在雜誌上的專欄結集,其中一篇文章叫做《咱們美國工人有力量》,她主要談的是什麼呢?是說到當年的一個新聞事件,2005年12月20號的時候,紐約地鐵的工會叫做地方100就宣佈罷工了,這場罷工很可怕,是當地交通工人25年來第一次罷工,那時候還正好是寒冷的冬天。

整個700萬的,要依賴公共交通的紐約市民上班得靠走路,在大雪之中,你想想看那是多痛苦的經驗。怎麼會把事搞成這樣呢?主要是這個公司跟這個工會成員談養老金的部分,談不攏,然後中間鬧的很厲害。那麼到了後來的紐約市長也發話說不能這麼幹,你們這樣子太過分,最後這個事鬧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紐約人因為受影響,加上輿論,就一直批評這些工人,覺得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了大眾的利益,結果最後雙方回到談判桌,總算有一個妥協方案。

在這件事裡面,劉瑜說這件事看起來跟我們平常所說的美國民主無關,但是我們來看看這句話,她說在整個戲劇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沒有任何人能夠對小人物的命運隨意的拍板釘,都市交通局不能隨意決定其員工的工資待遇,必須與工會定期協商,決定合同內容。

市長不能夠隨意下令逮捕誰,只能夠督促法院採取行動,聯邦政府不能夠干預州內事務,只能象徵性的表示關注,甚至地方100工會也不能決定合同的有效性,他們只是代表工人協商合同,只有工人的投票才能決定合同的有效性。到了最後這個工人也不是能夠決定大局的人,他們恐怕還要看看在這個政治鬥爭的藝術裡面,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輿論民情的傾向會是怎麼樣。

那麼這一段話充分說明的是什麼呢?說明的就是美國這套制度它的運轉,其實是無數的這種小關節,這些小關節各自都有自己的權利,但是這個權利也都非常有限,彼此的配合但是又彼此的制約,沒有任何一個環節,能夠獨斷乾綱的去把整個事情的大局給單獨的定下來

也就是用我們中國常愛講的話,我們常常說這事誰說了算呢,根據這本書很多文章的累計下,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這個情況,就是你沒辦法問這句話,這事誰說了算。為什麼?因為很多事都是誰說了都算,也誰都說了不算的,這個就是所謂的一個制衡的問題,所以這就回應到這本書其中的一個主題。

因為它一開始就引述到托克維爾,當年遊歷美國的時候,說美國這種國家搞民主,民主將來發展下去,可能會有一個危險,就變成暴民政治,多數人決定了的事情,大家就必須要跟著走,這可能是很民粹的一個暴民政治。

於是美國的制憲之父就想盡辦法要做的,恰恰就是怎麼樣去限制各種的權利。然後這裡面又讓我們看到,它說到,比如說現在美國有一些問題是怎麼樣上升成為政治跟社會的議題,讓政治人物覺得不能夠不管。

比如說她就拿全球暖化當例子,她就說到其實全球化暖化這個東西,一開始在美國只不過是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一定所有人關注。比如說包括小布什政府,很可能就覺得它非常不重要,但是問題是它慢慢的,先在科學界形成共識,慢慢的社會學生輿論參與的越來越多,慢慢的企業也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她就提到全球變暖在美國從一個社會問題,變成政治議題,並不是因為一群政治家獨具慧眼,而是因為民間團體、新聞媒體、科學界、基層政府、企業教會等草根社會風起雲湧的行動。一句話因為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雖然中國是排污大國,對全球變暖貢獻越來越大,但是我卻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會有大學生組織自己的校園氣候挑戰,會有知名企業聯合行動主動限排二氧化碳,會有無數媒體爭相報導全球變暖主題,從而將這個社會問題變成我國的政治議題。

還好這句話現在好像在中國暫時實現不了了,但無論如何這本書,我覺得好玩的地方就是,它雖然是在說美國,但是其實整個背後的關懷當然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