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星期二

梁文道:馬英九任用賴幸媛,不是大膽而是小心

【南方都市報-媒體思想】馬英九上台之初,很多人都覺得春天快要來了。尤其台灣藍營的支持者,更是深深地呼了口氣,以為日後總算可以免去島內省籍意識主導的惡鬥,島外兩岸間的壁壘深鎖。可是好景不常,正當蕭萬長和胡錦濤見過面才沒多久,江丙坤還在大陸感謝台商力挺「馬蕭配」的時候,馬英九竟然找來曾經緊隨李登輝深綠路的「台聯」健將賴幸媛出掌「陸委會」,成了江丙坤的上司。一時間罵聲四起,不只人在大陸的江丙坤錯愕不滿,就連曹興誠和郭台銘等商界巨頭都公開反對,國民黨內的憤慨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單從策略而言,這招人事棋本來是下得很漂亮的。一來可以在兩岸氣氛和緩(有人甚至會認為局勢正在「趨統」)的情態下為自己留一手「硬」的,以備日後形勢有變。二來它又起到了籠絡綠營那500萬「基本盤」的作用,使他們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稍稍寬心。三來它則有美好馬蕭政府的作用,再次顯示他們不獨不統的超然,用人不問背景出身的大度;雖手握行政立法大權,完全執政,但仍不忘做個「全民總統」。

可是這麼巧的高招打了出來,為什麼還會惹來如此巨大的責難聲呢?乃至於馬英九連位子都還沒坐上,就先已遭到「他到底懂不懂執政」的質疑呢?

馬英九現在面對的困局其實反映了民主政製的一些難題。我們知道經過選舉上台的政黨,除非遇上得票不過半數之類的情況,否則是用不找外人組織聯合政府的。尤其以國民黨這回勝選幅度之大,馬英九大可在「內閣」人選上全面起用己營人馬,讓台灣政壇一片藍天。但是在一個存在嚴重政治分歧的社會里面,一個勝選的執政黨卻又必須小心在意反對派的感受,特別是在反對派雖死不僵余威猶在的情形底下。一方面,勝選者大可自稱代表了主流民意,要完全依照民意的授權行事;另一方面,民主的基本精神又告訴我們要防止大多數的專政,要尊重少數派的意願。賴幸媛任命事件所引起的風風雨雨,正好突顯了這個兩難的處境。假如馬英九很剛硬地挺賴到底,反而會被他的選民認為不夠魄力;但他若受壓軟化,綠營的支持者則會覺得他不是個能夠包容異己的領導人了。

要解決這種局面沒有多少原則理論可言,通常靠的就是政治人物的智慧與手段。不過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地追問那個令到馬英九進退維谷的「政治分歧」到底是什麼;它當然就是人所共知的藍綠之別、「統獨」之爭了。馬英九找深綠背景的賴幸媛主管兩岸事務,他的前設就是這條割裂台灣的分野仍然存在,國民黨的大勝沒有根本轉移台灣政壇光譜的軸,所以他才要以這一步怪招表明自己不統不獨的中立態度,儘量讓一切保持原狀。

我覺得賴幸媛任命事件的根本問題正出在馬英九的這個判斷之上。他以為經過一輪強弱懸殊的選舉之後,傳統的政治分歧依然沒變。這個判斷太過保守了,完全忽略了政局動態演化的可能。不是說綠營全部蒸發掉了,更不是說台灣人選出了國民黨就表示人心盼統,而是國民黨的勝利多少說明瞭選民期望看到第三條道路的出現。在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與深綠堅守的「獨立建國」之間,台灣人想要見到的未必是不統不獨的無所作為,而是兩個極端間更廣闊空間的存在。面對統一和「台獨」這兩種立場,馬英九本來可以構造出全新的方向,推出有國民黨特色的新選擇,不只給對岸多一種參考,也消滅了深綠原教旨主義主導議題的能量。可惜他沒有,他這一步貌似均衡藍綠的人事任命反映的不是大膽,而是過分的保守和小心;人家想你畫出新的顏色,結果你只是在一片藍彩中抹上幾許綠點;藍還是藍,綠還是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