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我喜歡看公家建築,不是因為它們設計得份外迷人,而是它們很會說故事。仔細瞧不同政府的辦公樓,他們的國會,這些房子都能告訴你這是個什麼樣的政府。那天在電視上看貝理雅告別英國下議院,他走的時候全體議員起立致敬,相當難得。我特別注意到坐他對面的保守黨領袖大.甘馬倫,站起來之後回過身去揮了揮手,要後頭的黨友也都起來鼓掌歡送貝理雅。這個動作很好玩,簡直就像在喊:「兄弟們都起來吧!」有點學生團體的感覺。
其實英國下議院向來就像學生會,甚至還有街坊俱樂部的感覺。雖然大家談的是國家大事,而且發言的時候也都照足會議常規,但總是聲響不斷。遇上精彩的發言,大伙們又拍手又跺腳,叫好聲連連;要是遇上不能苟同的意見,小則搖頭嘆氣,大則呼喊喝倒采。這麼活潑的互動氣氛是怎麼來的呢?
我懷疑它的建築一定起了作用。世上大概很少有比英國更寒傖的國會議事堂了,明明是戰後才重新修建的,偏偏坐不下全體議員。而且除了最靠近中央的那兩行之外,大家都沒桌子,連文件都不知要放哪兒。更怪的是,包括首相在內,議員們竟沒一個有獨立座椅,全部都得像學生一樣,排排坐長凳。如此擁擠的國會,氣氛當然很「親切」。
比下議院更妙的就是「唐寧街十號」了,很多人都說這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但問題是它為何是個「地址」呢?想想看,白宮、中南海、凡爾賽宮、克里姆林宮……,全世界有哪一個大國的領導人官邸是有地址的呢?就算有,肯定也都被這個宮那個府的響亮名號遮住了。只有英國首相辦公居住的地方不叫首相府,卻以地址著稱,活似個民宅。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把英國歷史學家謝爾登(Anthony Seldon)的《唐寧街十號》(10 Downing Street)由頭到尾讀了一遍。雖然找不到明確的答案,但起碼有點眉目了。
原來這座房子是十八世紀的佐治二世送給「首席財政大臣」華普爾(Sir Robert Walpole)的禮物,但華普爾開出了條件,說他不能以私人名義接受唐寧街上的這幢房產,除非將它保留給日後所有當上首席財政大臣的人。所謂「首席財政大臣」,其實就是後來的首相,自此之後,唐寧街十號就成了內閣首輔的官邸。直到今天,它大門上最顯眼的東西除了那個十號門牌之外,就是一小塊刻「首席財政大臣」字樣的銅板了。
既然它本來就是唐寧街上的一座民宅,以英國政治人的習性,也就犯不為它弄個堂皇的名號。何況按照當時貴族的標準看來,它真是普通得緊,面積不大,裝修平凡。尤其那沿用至今的門廳,狹小得像一般人家的客廳。你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日不落帝國最有實權的大人物工作起居的地方,就算後來英國沒落了,好歹也是G8成員吧。難怪那麼多鎮級政府爭建「白宮」,卻從沒聽說有地方要蓋座唐寧街十號的。
由於唐寧街十號太過humble,所以到了二十世紀初葉,許多有錢的首相都寧願繼續住在自己家裏,純粹把它當作辦公廳。但第一任工黨首相麥當勞(Ramsay MacDonald)就不同了,對平民出身的他來說,這簡直就是豪宅。1924年他搬進來的時候很頭痛,因為他沒錢添置家具去填滿整幢樓,結果要託他的妹妹趁百貨市場大減價的時候用五十英鎊去買齊床單之類的細軟。依照規定,公家不管首相自住用的傢俬電器。不單如此,首相晚上若想請廚子來幾道好菜和家人享受享受,也得另外付費,因為廚師只負責公務午和國宴。故此在唐寧街十號的歷史上,多數首相搬出去的時候要比搬進來時更窮。
說到搬,也沒有別的國家比英國更殘忍。大選結束,卸任首相就得即時遷出,好讓新首相立刻入住,其狼狽可想而知。好在貝理雅不用操這心,因為他一開始就住在比較寬敞的唐寧街十一號財相住宅;而白高敦則一直住在十號樓上,所以這位新首相就連家都不用搬了。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梁文道:世界上最有名的地址
Tags: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