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

梁文道:太湖污染助燃中國威脅論

【南方都市報】太湖污染,香港人最關心的大概就是今年大閘蟹的情況了。聽來涼薄,卻也是事實,而且這螃蟹問題不只影響了食家的口福,還有一連串蟹農、中介商、出口商、零售店與食肆的生意。最慘的是有些國際媒體也很關注太湖,很不巧,這正是全球都把焦點放在中國食品,乃至於一切其他中國產品安全上的時候。

前一陣子,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團赴美經貿談判,還真是件大苦差。因為這個談判的對手不單是面上的美國政府,更是背後那日漸龐大的反華情緒;所以吳儀等人必須兩面作戰,一面和對方官員算賬本,另一面則要軟化從四面八方襲來的中國威脅論。平常談到中國威脅論,我們想到的總是中國軍力的擴張、中國正在搶奪美國工人的工作和中國傾銷貨物等種種不理性的指責。然而,這次中美經貿談判卻隱隱出現了一種最新版本的中國威脅論,而且還是中方最難招架的一種,那就是美國農業部長約翰斯在會談首天提出的食品安全問題了。

其實,早在「毒牙膏」和「有毒寵物食品」事件之前,美國學界就已開始擔心中國會不會嚮全球輸出問題產品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教授彼德·納瓦樓(PeterNavarro)那本聳人聽聞的新著《來臨中的中國戰爭》(TheComingChinaWars)。他假想了許多諸如中國假冒疫苗如何害死全球人民之類的可怕情況,更斷言中國的污染也將「溫柔地殺死」全世界,可說是這類新版中國威脅論的代表作。

為什麼說這種中國威脅論不好招架呢?原因之一就是人家說的並不是全錯。過去幾年來,有關假酒、假藥甚至假雞的新聞可說無日無止,這是全中國都知道的事實。中國既然是世界工廠,我們憑什麼說那些有毛病的產品都只供內銷,而好東西卻都出口了呢?

更大的難題在於產品安全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長串的問題組合。略過出口產品檢驗這第一關不談,中國產品其中一個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它的質量不穩定,第一批貨過關不保證以後每批貨都合格,所以許多老外現在就有大把理由要在中國產品身上施加更長期更嚴苛的質檢程序。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說起來簡直就像現代中國企業管理文化大分析,可以十分長篇,簡單地講就是生產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和它們背後的營商原理。

好吧,就算中國商人全都童叟無欺,不賣假冒偽劣產品,並且極力維持生產標准;而工廠管理階層和原料供貨商也都成了堯舜,絕不偷工減料掉包冒充;我們還是要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關,那就是環境問題了。大家都知道,環境污染可以直接影響依賴環境的原材料生產,尤以食品為最。之前炒得很熱的「寵物食品事件」,問題不就是出在原料上嗎?現在的太湖污染事件也應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湖水水質惡化,包括大閘蟹在內的水產自然也就難逃一劫。然而,這湖水的問題真的就只是官方所說的「天氣炎熱,水位下降」那麼簡單嗎?

每逢自然環境出現變化,許多地方政府總是本能地把它解釋成人力不可阻擋的天災;可是每回大家事後細究下來,就常常看見人為的痕跡。或許我們仍然沒有直接證據指出太湖的藍藻暴增與湖邊工業發展的關係,可是,湖畔居民都曉得原有的竹林幾乎殆盡,他們都目睹了十幾二十年來無錫工業化的猛進,也同時感受到了本來歌曲里「又香又甜」的太湖水怎樣漸漸變得又臭又濁。

為什麼明擺在眼前的環境惡化,大家卻像久入鮑魚之肆,慢慢習慣以至於麻木了呢?這自然又是為求經濟增長而不顧環境代價的粗放式發展的結果。可是難道官方和民間就沒有一個人是清醒的嗎?倒也不是。曾經被中央電視台列為2005年「感動中國」候選人之一的吳立紅就曾奔走多年,為太湖的污染多番投書鼓呼,還贏得了「太湖衛士」的稱號。可惜他後來被告「敲詐勒索」,近日即將出庭受審。

這一路說下來,我們就明白中國產品安全問題的深遠了,以太湖大閘蟹的個案為例,它背後牽扯到了無數人的生計、環境的惡化、發展策略的失衡、政府權責的行使、民間監督的有無等多重環節。這就是產品不安全這個新版中國威脅論難以應付的原因了,它不只是外交層面的課題,也不是光靠經貿談判就能處理掉的項目,它涉及了太多中國內部的困難。

國際社會一旦形成了中國食品和產品都很危險的印象,不只拆解起來很棘手,各種保護主義和主張對華貿易壁壘的聲音也會變得更加雄壯。這個局面的出現,恐怕是一般地方政府難以預料的,但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內政和外交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