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梁文道:他人的國慶(誰來埋單二之一)

【am730-觀念】十月一日是吐瓦魯(Tuvalu)的國慶。1978年10月1日,原名「埃里斯群島」的九個環狀珊瑚島正式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建國。這個南太平洋島國的面積只有26平方公里,在全世界排名第229;它的人口不超過一萬一千人,是全球人口第二少的國家(僅次於梵蒂岡)。吐瓦魯地勢平坦,最高的地方也超不出海平面四米;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這個國家的面積,在每天海水漲潮和退潮的時候都是不同的。

這個國家不像馬爾代夫,沒有甚麼觀光產業,更沒甚麼值得稱道的土特產。它的名氣幾乎全部來自近年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言,那就是它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因為氣候暖化,引致海平面上升,而被迫全民撤離國土的國家。雖然該國元首曾經否認有這個需要,但許多國際組織還是把它列作瀕危名單,建議它必須採取移民行動。

吐瓦魯的故事,是環境風險倫理學的經典個案,因為它的國民於當前的困境,幾乎不用負上任何責任。這個國家太窮,土地太貧瘠,不要說工業了。它根本連農業都沒有;你說它每年能排放出多少噸的碳呢?吐瓦魯的國民都是傳統的漁民,既沒有從事甚麼惡化氣候的行業,也沒享受到多少現代物質文明的好處;但他們卻要比任何人都更強烈地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威脅,這個低度發展的國家,要比所有發達國家更早承擔氣候變化的後果。

這就牽涉到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不斷強調的「風險公平」了。如果說傳統工業社會的公平問題,是利潤應該怎麼分配,那麼現代風險社會重點就是如何公平地分配風險。他在新著《風險中的世界》(World at Risk)裡言簡意賅地陳述了全球環境危機中的主要矛盾:「社會位置和社會決策責任,從具體時空之中的分離,引致陌生人群成為可能的物理及社會傷害的對象」。也就是說,一代人幹了一些事,後果卻是下一代人的事;甲地的人做了一些決定,風險卻由乙地居民承受。

從這個角度來看,環境問題還是一個正義的問題;破壞環境的人可以從這個過程裡得到一些好處,但部分的惡果則落在那些連好處都沒怎麼撈到的無辜人民身上。這種情況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