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梁文道:三角地

【am730-觀念】我第一次去北大,心裏的頭號景點不是未名湖,而是「三角地」。本來一般香港人是不會太在意這塊小地方的,說不定連聽都還沒聽過呢。但是只要一提起八九民運,很多人的記憶大概就會漸漸喚起了,因為這裏正是當年北大學生集會的重地。

多少思想界精英(如剛逝世的包遵信先生),多少學生領袖曾經在此慷慨陳辭;自從七十年代以來,又有多少激盪思潮的標語和文章在此張貼,多少猛烈的辯論在此發生呢?

「三角地」,是北京大學遷入燕園,展開它現代旅程之後最重要的象徵之一,它代表了一座大學應該具有的自由、開放和觀念交鋒的本色。又由於這裏是北大,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震央,所以「三角地」不只是北大的,更是中國的。其意義相當於加大柏克萊分校的「人民公園」,值得保留下來,成為一座文化的紀念碑。

然而,北大校方最近卻以它太過雜亂太過商業化的理由把它拆除了,怕它影響學校的形像,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先進的電子布告板。

所謂雜亂,根本不是甚麼問題。既然是學生與周邊社群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間,表面的無序是必然的。國外大學不知有多少類似的角落,柱子和牆上貼滿了一層又一層的大海報小廣告,但它們非但不會破壞大學的形像,反而成了大學風格的一部分。至於「商業化」一說,就更是可笑了。

大學向商業靠攏,不只是北大獨有的問題,而是蔓延全球的現象(也有人認為是瘟疫)。如今的北大,最商業化的地方不是「三角地」,而是一幢幢掛上了企業名號的建築,「學企合作」的計劃,在外掛職賺大錢的教授,與無心向學專業打工的學生,到處貼滿了商業廣告的三角地不是病因,而是病徵。校方不只無力阻止商業浪潮的大勢,甚至還主動構思種種「創收」方案,如今卻指責三角地「銅臭」味太濃,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如果說網絡論壇早已代替了「三角地」的舊角色,本來也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失去了原有功能的「三角地」難道就不能是個有歷史意義的地標嗎?倫敦的海德公園也早就不再是個有任何實際作用的論壇了,倫敦市政當局怎麼又不禁止市民再抬肥皂箱進去發表演說呢?

拆了「三角地」,換上電子布告版,這個行動最大的象徵意義,就是用一個由上而下的校方宣傳渠道代替了由下而上的學生發聲平台。也許,這就是北大想要昭告世人的新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