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梁文道:窮得只剩下了舌頭(絕對不要做foodie二之二)

【飲食男女】在《Foodies》這部片子的一開頭,我們就看見一位身軀頗有分量的禿頭中年,輕嘗了一口餐廳侍者送上來的開胃香檳之後,便在鏡頭下側着臉自言自語:「嗯,這是杯普通的Moët & Chandon,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款香檳;但這些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必須承受的煎熬」。難怪幾乎所有影評都覺得這部電影的目的是要我們討厭這些又有錢又無聊的吃貨,儘管攝製這個片子的北歐團隊百般否認他們有任何嘲諷片中人物的意思。

至於那位認為一杯非陳年Moët香檳就是生命中必須承受的磨難的Foodie,他的名頭可就厲害了,號稱「世上唯一一個吃遍全球所有米芝蓮三星餐廳的人」,Andy Hayler是也。大家曉得,《米芝蓮指南》對「三星」的定義是「非凡的廚藝,值得專程一遊」,而Hayler先生他老人家則是這個定義的忠實詮釋人,真的跟着每一年的米芝蓮小紅書,逐一往訪世界各地的米芝蓮三星館子,然後還要圖文並茂地評析每一道菜,在自己的博客上替他們打分排位,儼然是米牌芝南的平行評註。他當然也來過好幾次香港,吃過所有港澳地區的三星餐廳和部分二星館子。看他的博客,你不能不服他的品味和見解(尤其是在西式烹調上頭),例如他對港澳三星評級的不滿。他認為那幾家餐廳不是不好,但要拿去歐洲,還真能配得上「值得專程一遊」的描述嗎?恐怕很難。就以我個人的經驗來比對好了,某家世界名廚餐飲集團的香港分店在一開業的時候還有模有樣,後來每下愈況,愈做愈苟且,在廚藝和服務上都完全弄混了輕鬆與隨便的區別。終於在去年冬天之後,我就死了再訪的心。這種水準,回到巴黎可能頂多夠得上一星門檻,在本地卻能連年三星,豈不怪哉?

難怪全世界的foodie圈子都奉Andy Hayler的博客為圭臬,因為他確實有料,經驗更是無人能及。他不只是米牌指南的最大粉絲(儘管他常常在文章裏對它說三道四,可他還是老老實實地跟着它的明燈行走),更是foodie中的foodie。因為現代foodie的概念正好回應了米芝蓮的三星定義,乃一群只為了吃喝而旅行的人。而Hayler先生,他有錢有閒有力,每次出門都是為了摘星,每次見到新版指南,都要趕緊安排遠行,生怕失掉「世上唯一一個吃遍全球所有米芝蓮三星餐廳的人」的大號。這種人,按照今天的文化標準,簡直就是聖人,值得頂禮膜拜。為甚麼在《Foodies》這部紀錄片上看到他的影評又會這麼討厭他?為甚麼我又會一邊看一邊替他感到難過呢?除了開場那一幕媲美「讓他們吃蛋糕」的表演之外,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他提着輕便行裝由倫敦飛去日內瓦,下機之後直接坐車到了法國阿爾卑斯山腳一個度假勝地。住進旅館之後,他就甚麼都不幹,那兒都不去,雖然外頭陽光明媚,一片山景壯麗;因為他是來吃飯的,旅館下頭的餐廳是家新晉二星,近來極受讚賞。鏡頭在他的左側後方定住,只見他一個人坐在客房桌前對着iPad屏幕。客房窗外就是綠草如茵的阿爾卑斯春天,客房裏是一個除了舌頭之外就甚麼都不是的中年男人在玩電腦遊戲;那是晚飯來臨之前,他打發無聊時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