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星期一

梁文道:八九年的愛國菜 (白菜之二)

【飲食男女】 一九八九那一年,其實也曾發生過一些小事,一些注定要被嘶喊與哀鳴掩蓋的小事,比如說如此一樁和愛國與白菜相關的事。

那時候,大白菜在北方的地位相當於「重大戰略物資」,是許多百姓冬日僅有的蔬菜。計劃經濟年代,所有農產品均由政府統銷包購,一方面要保證市場上供貨充分,另一面又不能讓農民吃虧,為了保證物價穩定,時常左支右絀。尤其是大白菜,如果歉收,出貨緊張,北京市民肯定怨聲載道;要是豐收,存貨太多,等着腐爛的白菜就是政府失責的物證。

曾經,政府甚至訂下了每人每天一斤菜的指標。所以秋天一至,北京就會組成一個叫做「秋菜指揮部」的跨部門小組,組內包括了來自財政局、物價局、運輸局、公安局、環境衞生局甚至氣象局的幹部。他們想盡辦法以公權力的能量去發揮市場的效果,動員大量人力物力來搜購、運輸、儲存與銷售這過冬必不可少的大白菜。天氣太暖,環境衞生部門得通宵在大街上打掃爛掉的菜葉;天氣太涼,一大群公務員就得急忙給成堆的大白菜蓋上棉被。運菜的貨車甚至享有高幹的特權,一到十字路口就綠燈長開,人人讓路。

北京市民就像準備過冬的松鼠似的,時候一到,便會在各個指定地點排隊買菜,漫長的寒天就全靠這大白菜了。北方人愛吃大白菜沒錯,但為甚麼冬季就只有大白菜呢?很明顯,這並不只是口味的問題,更是體制的問題。

一九八九年,政治體制的改革被打了回頭,但市場變化的速度卻擋也擋不住。幾乎其他所有菜蔬都已放開價格管制,自由流通,這時只剩下大白菜還被認為關乎國計民生,牢牢掌在官府手中。於是這年冬天,大白菜就變成「愛國菜」了。

那年暖冬,還不到往常收割的時節,大白菜就已經以萬噸計地積壓起來了。北京政府只好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呼籲市民買菜,電台成天播放一首宣傳白菜好處的歌曲,報紙每天介紹不同花樣的白菜做法,電視新聞乾脆把大白菜叫做「愛國菜」,大有不買就不愛國的意思。剛剛過了六四,有些飽歷政治運動的老人一開始還在擔心,不努力買菜會不會真的成了「階級敵人」。然而,已經可以自由選擇其他蔬菜種類,又不怕過了買白菜的時點,就真的沒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於市上找到蔬食的市民,還真的不領政府這份情。面對大白菜滯銷的窘境,政府總不能又出動坦克來嚇唬百姓吧?於是他們只好自己「分配」,把白菜當成年終福利發給公務人員和國企員工,又或者准許他們拿買了菜的發票回來報銷出公數……

那一年,很多買了「愛國菜」的市民都後悔了,昔日百吃不膩的大白菜,這時都成了佔據家中空間漸漸發臭的麻煩。這一年,也是政府統銷包購大白菜的最後一年。

一九八九,民間發起的「愛國民主運動」夭折,政府動員的「愛國菜」運動同樣鎩羽;政治倒退,經濟前行,接下來就是我們今日所知的中國了。

2014年3月29日星期六

梁文道:天要下雨(一地運動三地迴響之三)

【蘋果日報】大陸自由派知識份子對台灣「太陽花學運」的困惑,某程度上是兩地政治文化差異的結果。在大陸這邊,他們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建立真正的法治國家;在台灣那邊,學生卻以公民抗命的行動指向一個超乎法律之上的公正藍圖。在大陸這邊,他們渴望的就是像台灣那樣,能夠擁有一個公民普選產生的議會與行政部門;在台灣那邊,學生卻看到了未臻完善的民主機制,想要修正既有體系的缺漏。簡單地講,我那些大陸朋友的疑問是一群學生怎能以人民的名義佔領一個全民選舉產生的議會呢?而我的台灣朋友則不滿於這個以民主之名所實現的體系在細節的操作上粗暴地排拒了不同的聲音。

這本來可以是個很有趣也很有價值的討論,絕對可以豐富整個華人社會對民主政治的理解。可惜的是,今天的兩岸三地上空,卻有一團叫做族群主義的幽靈,以情緒化的語言與意象,模糊掉了細節的分析與邏輯的推理。在少數知識份子的圈子之外,大家更容易關心的是誰對不起誰的問題。

台灣有些人拾起了香港傳去的「反蝗」措辭,把對彼岸黨國資本主義入侵的恐懼,擴大成對整體大陸人民的侮辱。受到這樣的刺激,大陸就有不少人擺出了一個「給你好處,你還不要。那就拉倒」的態度,生起了民族尊嚴不容傷害的憤慨。如此格局之下,根本不容理性的知識討論,自由知識份子只能落得兩面不討好的境地。

正如香港「反蝗」,於是一些向來同情香港處境,向來支持香港實現真普選的大陸自由知識份子也就發不出聲了。因為他們不曉得應該怎樣心平氣和地向憤怒的大陸人解釋香港的問題;無論怎麼講,人家都只會罵他們幫着歧視中國的香港人說話。

笑到最後的,自是主張強硬對港對台的大陸鷹派,他們才是族群主義的最大受益者。當然,我並不是想勸台港兩地在發起運動的時候也該考慮對岸的反響,更不是想叫大家罷手;他們沒有這份義務。我只想試着指出,在這個時代,三地的任何問題與事件都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溢出效應。事實如此,並且難以改變。

梁文道:自由派的困惑(一地運動三地迴響之二)

【蘋果日報】每當我們關注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情,每當我們談論其他地方的運動,我們其實都在投射自己,改造自己。帶着自身原有的框架和關懷去認知其他社會,本來再正常也不過。但現在發生在兩岸三地之間的反服貿爭議,卻不只是這麼簡單,它還起到了一種漣漪般的效應,一波帶動一波,並且扭轉出許多出人意表的局面。

港台互動之密,自不待言。但這回以學生為主的反服貿運動,竟然意外地在大陸製造出奇特的政治效果。

先來看看所謂的「反蝗」。「恐共」與「仇中」本是這場運動底層的主導情緒之一,可它遠非反服貿的全部理由。然而,一方面是因為大陸那方所能獲得的資訊偏頗不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比起詳細的條文分析和制度批判,飽帶情緒色彩的「反蝗」口號與圖像更容易傳播也更能搶到眼球。所以,許多大陸網民首先注意到的,便是那些激烈辱駡他們的言論。於是一場反服貿運動到了大陸那邊,居然就只被理解成了台獨反華運動。在這個情況之下,就算有少數自由知識份子試圖替台灣學生辯護,心平氣和地解釋整件事情的原委,被民族主義情緒衝昏了大腦的網民也就很難聽得進去了,而且還要臭駡這些枉做小人的家伙是賣國賊。杜汶澤挨駡,正正突顯了這種處境的可怕。

至於自由知識份子群體,就更是變得很不好受。少數人能夠理解甚至認同台灣學生的作為,但大部份人感到的卻是失望。一直以來,台灣都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無論是良序有力的公民社會,還是依次建成的民主憲政,皆是他們想像中的未來中國之圖景。這幾年又恰逢「台灣熱」,這些知識份子口中的台灣榜樣便成了許多大陸百姓的常識,都覺得中國人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不過,你現在又該如何理解幾千個人以「代表人民」的名義,佔領了全民普選的議會會堂這種事呢?難道這也算是有效合法而良序的民主嗎?所以,反服貿運動在大陸的民主討論當中就造成了親者痛仇者快的狀況。大部份自由知識份子困惑不滿;而一向主張西式民主不行的保守派與體制則拍手叫好,趁機教訓前者:看,這就是你們一直叫好的台灣,一直稱讚的民主。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梁文道:香港看到的台灣(一地運動三地迴響之一)

【蘋果日報】杜汶澤慘遭大陸網民圍攻,聽起來可真像是一樁非常怪誕的意外。明明起因是台灣學生反對「服貿協議」,明明還有那麼多的台灣明星支持這場運動,卻偏偏是位香港藝人為了這事受到抵制。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小風波豈不正好彰顯出了今日兩岸三地各種社會運動與網絡行為的溢出效應?

雖然發生在台灣,但香港媒體大篇幅報道,從政壇名人到一般百姓好像都有話說,幾乎都把它當成是自家的大事。雖然是台灣的運動,但香港卻變做一個相鄰的參照,有些當地學生把「台灣不能成為第二個香港」當成口號,而「反蝗」這等港產詞彙也漸漸隨着這場運動滲進了台灣的輿論環境。台港兩地之間的緊密響應,十幾年前固然無法想像。這種迴響在兩個地方各自所產生的效果,才真是複雜得難以預估。

就拿香港來說吧,激進本土派本着「同仇敵愾」的情緒,不斷以本土經驗為鏡,鼓勵台灣人民抗爭。於是替人打氣之餘,也是在振奮自己的意志。保守建制派則藉着台灣學生佔據立法院和行政院的「亂象」,乘機教訓「佔領中環」,說它會把香港引向同樣的境地。兩類觀點看到的是兩場不同的運動與兩個不同的台灣。一者在形象上把馬英九比做了梁振英,將行動學生看成是捍衞本土的先鋒。另一者則看到了「良好秩序」與激進勢力的對立,與所謂「促進經濟發展」和反對經貿融合的拉鋸。

都不能算是全錯,但更不能算對,這些印象全都簡化了整個反服貿運動的內涵和背景,也都過濾掉了許多無法吻合這等印象框架的訊息。且以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領袖林飛帆為例,他自稱是「台獨左派」,但我們的激進本土派卻更願意強調他和一眾學生的反中色彩,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他們的階級觀點。而保守建制派在大談激進禍害之餘,更是乾脆不提彼岸既存體制的失效與缺陷。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梁文道:傳說中的白菜(白菜之一)

【飲食男女】看到《飲食男女》「為白菜喝采」,做了一個封面專輯,真是高興。因為大白菜確實是好東西,裏外三層各有風味,怎麼做都好吃。然而,大白菜到底還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長得好產得多,所以北方人的吃法又比我們多了不少花樣(這裏所謂的『北方』,就像平常香港人的理解,一出五嶺就是北方了)。這幾年,香港有不少新開的外省菜館,各路新移民店東帶來不少家鄉風味,與早經港化的本地版本不同,水餃、烤魚、刀削麵,都很受新一代港人歡迎。有意思的是,恰巧香港這時興起了「反蝗」排外的風潮,不曉得那些廣東話帶口音,甚或只懂普通話的外省老闆會不會也在街上給人家叫他「滾回去」呢?還是說,本土健將想通了口味也要本土化的道理,有一天開始跑去這些外省菜館門外示威?

算了,這等事想多了壞胃口,還是說回白菜吧。

前兩個月,隆冬盛雪之際,去了東北幾天,行程趕得厲害,竟沒吃着我時常想念的酸菜白肉鍋,十分可惜。根據雜誌,原來香港也有酸菜汆白肉,有機會該去試試。只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把它做成火鍋。要是湯底有功夫,不放醋不加味精,純以豬骨雞骨熬煮加上夠好的酸菜,那鍋煮白肉的湯就會愈滾愈好喝了,一點也不怕嗆喉。雖說醃菜配肥豬肉是個普天共有的至理,但在我看來,東北人的酸菜白肉鍋,還是要比法國阿爾薩斯的酸白菜豬腳肉腸鍋對味,粗獷鄉土之中多了一絲清甜酸潤的韻味。

更讓我驚訝的是,香港竟然有人會做開水白菜。這道傳說中的川菜至尊,我從來沒吃過真正叫人服氣的做法,頂多就像好一點的上湯娃娃菜,沒甚麼大不了,所以我一直不明白它究竟厲害在甚麼地方。成都詩人石光華前幾年「轉型」成了美食家,自己開了間飯館。我去的那段時期,他們還不敢賣這道菜,據說是石光華還沒把握能做出真正的開水白菜。

那甚麼才叫做「真正的」開水白菜呢?石光華曾在書裏解釋:「歲至秋末,地上開始打霜以後,選一窩剛卷緊心子的白菜,一定要當天離土的;經霜後,白菜才有回甜,不過夜,白菜才算清嫩;去掉外面至少兩層,只留心子裏葉白莖嫩,拳頭大小的一棵,先在調好的湯裏把菜根部分浸泡一下,讓外面的菜莖軟化,然後輕輕剝開四五片,根部不能斷開,如睡蓮初開,平放於網漏之上,再用細細的銀針,在菜心上反覆深刺,使白菜從內到外充滿肉眼難見的氣孔……」。說到用銀針刺孔,我就不想再抄他口中最關鍵的那鍋湯的做法了,因為這道白菜到了這個地步就已經太超現實了。石光華自己也承認,這全是他推想出來的東西,只因他和我一樣,不願相信目下市面上的開水白菜就是前人傳頌的川菜定桌神品。

想來大白菜大概太過平凡,所以我們都想把它變得不凡。猶如泥土,惟有燒成極品宜興,方能顯示人力之巧。於是白菜也得有它的傳說,就像建築大師Louis Kahn所言:「每一塊石頭都想往上提升」,才能和我們一起到達入聖的層次。

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梁文道:政治還是正確

【蘋果日報】台灣的歌手、明星及藝人紛紛表態支持佔領立法院的學生,於是一些大陸網民就不高興了;就像去年張懸在倫敦演唱會上展示中華民國國旗那件事所帶來的反應一樣,他們也覺得這種表態「太過政治」,該用杯葛抵制的方式回應。

有趣的是,活在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度之內,受了那麼多年的政治教育,這些網民對政治的理解竟然如此膚淺。沒有弄清楚「反服貿」的來龍去脈,也沒有看明白這個協議的細則和影響,更不知道台灣政府試圖通過它的方式究竟合不合理,就莫名其妙地來上一句「『五月天』原來真是綠營的,我鄙視他們」。可見「政治」在他們那裏,就只是政治正確的問題,只是站隊站得對不對的問題而已。據說綠營支持台獨,而現在的台灣政府既是藍營執政,這項協議又是加強兩岸合作;所以反對現任政府通過這項協議就一定是綠的了,就一定要鄙視了。

另外一種思路是,我們香港人也不會覺得陌生,因為過去也有很多香港人相信這點;那就是藝人不該涉及政治。在他們看來,對政治事務表態就叫做「搞政治」,支持激烈的政治運動就更加是瞎搞政治。藝人的本份是娛樂大眾,讓觀眾「have fun」,又或者很高雅很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一把,「搞政治」實在是踰越了藝人的本份。

且先莫在文藝、大眾娛樂,與政治的關係上大談理論問題。我只想問個很簡單的問題,馮小剛參加政協會議算不算「搞政治」?那一大票歌手應政府之邀出席各類「文藝晚會」又叫不叫做「搞政治」呢?這難道不都是政治表態?不都是「涉及政治」?為什麼反對台灣簽訂服貿協議就是越界搞政治,堂而皇之地坐在議會裏頭暢談國政就不是搞政治了呢?

這類一面倒地不質疑現狀,偏頗地認同現有行事方式的保守觀點,同樣也是一種政治教育的後果。這種政治教育教的不是思考政治認識政治,而是把一切既存的政治現實視為「正確」。替政府唱歌不算政治,那只是該做的正事;反對政府的決策,才是真正的政治。

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

梁文道:鬥死王維基

【蘋果日報】有一位大陸朋友對香港問題頗有研究,最近見了我也很不理解地問:「中移動肯和王維基交易,事情不是已經很清楚了嗎?上頭願意開綠燈,為什麼他要開台還會這麼難?」他的意思是港視再次遇阻,絕非阿爺旨意,香港這邊一意孤行,該怎麼向上頭交代呢?

交代不難,把通訊局搬出來就行了。這個機構並非政治決策部門,和行政會議不同,是個由公務員主導的專業技術單位。而且它的立場也不算全錯,法律條文清清楚楚擺在那裏,不可不依。也就是說,一向視傳統官僚機構和公務員體系為絆腳石的梁振英政府,這回終於發現了這些麻煩製造者的妙用,一方面可以用來繼續打擊自己在香港的對手,另一面還能當作對上解釋的理由。反正香港公務員體系的政治中立和依法辦事在內地向來馳名,你把他們搬出來,雙手一擺說不關我的事,上面也沒什麼話好說。

的確,通訊局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只不過它所依據的條文之過時及矛盾,以及它對無綫電視和亞洲電視之寬大酌情,這幾天也早已被人批得體無完膚了。所以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得回到政府最高當局身上,究竟他們有什麼理由要非置港視於死地不可,甚至不惜叫下屬機構去在王維基身上查找不足,再按既有章程鐵面無情地辦事呢?

梁振英是不是和王維基有仇,可能永遠是個謎。但若按照他一向以來的行事習慣及風格,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在他當初為了害怕失控,擔心多隻香爐多隻鬼的情形下,意欲封殺港視以來,已漸漸把王維基當成了必除之而後快的敵人了。而對待敵人,充滿鬥心的梁班子從來都像狂風暴雨般無情,不到最後是絕不認輸的。

為什麼非要把王維基當成敵人,又非得激怒只是想睇吓電視的市民呢?這就不是很重要了。劉兆佳勸政府多交朋友,偏偏這個政府是毛澤東的信徒,與人鬥,其樂無窮。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梁文道:家醜外揚

【蘋果日報】馬航MH370班機失蹤了這麼多天,沒想到目前為止最坦率最直接的「官方」回應,竟然來自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指揮官。他說如此行動只能在夢中發生;還盼望將來要是有機會的話,也得騎劫同類飛機。

這是真正的誠實,不帶半分語言偽術。雖然我不認識他,也不曉得你信不信;但我反正就是信了。最起碼,這短短的幾句話要比過去十幾天任何一則來自馬來西亞官方的消息都還有力,說了就算,不惹他人糾纏。反觀馬來西亞政府,客機向西飛走這麼重要的信息,竟然在十國部隊大搜南中國海域一個禮拜之後,才猶抱琵琶半遮面地緩緩揭露。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難怪全球媒體在繼續關注那架飛機的去向之謎的同時,也把大馬政府的表現闢做第二戰場,冷嘲熱議。

最意外的一種聲音來自中國大陸,他們猛烈抨擊馬來西亞各個部門放出來的消息混亂,前言不對後語;相比之下,大陸習慣的那套「統一管理」的信息原則可就清晰得太多。有人甚至引申到體制層面,開始比較民主自由的制度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分別,言下之意是大馬壞在過於自由散漫。

可有趣的是,在這件事裏頭,為什麼那些第一時間爆出來,事後又往往被證實為真的新聞,卻多半來自更加「自由散漫」的美國媒體呢?更好玩的是那些信息往往還是美國媒體從大馬「有關」消息人士那裏取得,為什麼不是大馬本地傳媒首先曝光這些新聞?為什麼「有關」消息人士會捨近求遠,不先向當地傳媒放風?

其實只要稍為了解大馬政局,就絲毫不會覺得當地政府連日來的表現有多奇怪了。這一回只是他們運氣不好,往日習以為常的行政低效與官僚無能,一下子被放大到整個國際鏡頭之下。從前他們關在門內這麼幹,在一個威權環境之下,大有好官我自為之的氣魄,根本不必擔心輿論監督,久而久之成了被縱慣的小孩。現在忽然遇上全世界的目光,難免手忙腳亂,醜態百出。從前他們不怕本地傳媒,我說什麼就是什麼;現在碰到局外媒體,既擺不出長官的尊嚴,也不怕事後法律追究,自然一一從實招來。

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梁文道:在飯局見見世面

【飲食男女】儘管我不是一個很喜歡參加飯局的人,尤其是那種帶着任務的飯局,往往能推就推,終於看到大家平常不願意再約我的地步;可是,不能不承認,不去飯局又的確會少聽了很多故事。

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這大概就是我注定不會成為一個好作者的原因。不是說「作家必須貼近生活。」,「要在一般人的現實生活裏頭找到寫作的源泉」嗎?但所謂的「現實」如此繁雜,所謂的「生活」又如此多樣,一個寫作者又怎麼可能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貼近」那無限寬廣的「寫作的源泉」呢?我在大陸認識不少作家,他們幾乎是沒有生活的人,但是依然可以在筆下流露出一則又一則的人間故事。我想,那大概就是飯局的功勞。

例如金宇澄,這個隱匿於編輯職業背後,在上海文壇消失了十幾二十年的作者,去年出手一部《繁花》,立刻哄動,人人都說他完整呈現了過去三十年的上海眾生相。而他那些串珠式的故事集成,好聽到離奇的地步,但又現實得叫人不能直視;其來源,多半便是飯局上的道聽塗說。

有意思的是,金宇澄並不遮掩他的取材痕迹,反而乾脆把大半部小說寫成一個個的飯局,直接讓那些飯局裏的男男女女亮出來自己說話,坦坦蕩蕩。

例如:「禮拜五,陶陶報告,夜裏有飯局。""玲子到日本多年,最近回上海,於市中心的進賢路,盤了一家小飯店,名叫『夜東京』。此刻的上海,一開間門面,裏廂控低,內部有閣樓的小店,已經不多。店堂照例吊一只電視。擺六七只小枱子,每枱做四人生意。客人多,枱板翻開坐六人,客人再多,推出圓枱面,螺螄殼裏做道場」,於是飯局的環境就有了,下來便該讓飯局的人物上場。

「亭子間小阿嫂說,介紹男朋友,我來想辦法。菱紅說,我不急的,我表阿姨講了,可以先等等,先包幾年再講。俞小姐夾了一塊目魚大烤(日式菜式),筷頭一抖說,啥。菱紅說,先活絡幾年,見見世面。蘇州范總說,見啥世面。菱紅說,先見見香港男人,台灣男人,日本男人,這就是世面」。

你以為這是開玩笑?是小說家的不道德想像?根據金宇澄的解釋,這其實是真事,他自己根本編不出來,不去飯局還真不曉得包養等於見世面的大道理:

「玲子說,麗麗說,剛剛講到包養,我就一直想,覺得有道理,一個弄堂裏小姑娘,有啥優質的男女教育呢,但是跟了一個高級領導幹部,優質日本男人,香港好紳士,體驗男女生活幾年,眼光,談吐,品位,氣質,習慣,等於幾年裏,免費碩博連讀,免費培訓直升班,人完全就兩樣了」。

我知道飯局作家在所多有,他們的生活主要就是飯局,而飯局則滋養了他們的寫作。但真能大膽將飯局化成小說構成,而又寫得精彩萬分如金宇澄者,恐怕還沒幾人。至於像我這樣,既沒生活,且又連飯局都不去的,還是乖乖做個讀者就好。多讀幾本書,大概也就像是被不同的好男人包養過幾年,一樣很見世面。

2014年3月16日星期日

梁文道:邵善波的實話

【蘋果日報】雖然我有很多朋友都不喜歡邵善波,雖然我也往往無法同意他公開發表過的許多言論;但我一直很欣賞他的老實和自信。或許因為自信,所以他才老實,什麼話都敢講,比方說最近引起爭論的那句「有些人只聽西環的話」。

表面上看,立法會起碼超過一半議員算是建制派;可在沒有執政黨的情況底下,其實全體立法會議員都是理論上的反對派。政府要拿什麼東西過議會,從來沒有一票不用拉。在沒有中聯辦的正常政治世界裏頭,一個政府面對這個狀況,要不就是費時耗神地鋪鋪清逐單deal傾;要不就是自己試着和有力的黨派發展出長遠的盟友關係。然而,香港的政治現實卻是在政府之外,還有一個既在體制之外,又在體制之上,定位模糊的奇詭西環。於是政府就有了一個蝙蝠俠般的好幫手,有乜事就打個探射燈上天,一團黑影就會自動下凡搞掂佢。久而久之,政府就好像上了毒癮似的,乜事都搵西環搞掂,政治意志盡喪。而立法會的企鵝又好,小丑又好,都只把西環看成真正對象,完全當政府冇到。

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邵善波根本沒說錯什麼。

真正的麻煩在於這一屆領導班子居然加劇了這種癱瘓政府的態勢,不只不與袞袞議會諸公交善,還要以各種方法疏遠原來也在建制之內的派系,終於鬧到頂層好有型咁千山我獨行,下面的局長官員苦不堪言、束手無策。

這就是香港接下來這幾年注定要發生的惡性循環。大家越是討厭梁振英班子,他的威望就越走越低;梁振英越是一意孤行地疏遠各大黨派,政府在政界的朋友就越變越少。於是西環的勢力就會更加擴大,實質上成了治港第一部隊。又由於梁振英的「紅色原罪」,所以大家又會把西環的坐大入埋佢數,於是更加厭惡這個「凡事都靠阿爺」的特首……。如此下去,不知盡頭。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梁文道:鷹犬賣力

【蘋果日報】既然「唔能夠排除任何可能性」,既然事件還在調查之中,大可以用「現在還不能做任何結論」之類的言語搪塞過去;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又為什麼要說劉進圖遇襲案「唔顯示同新聞工作有直接關係」呢?理論上講,絕大部份襲擊新聞人的事件都不「直接」和新聞工作相關,因為你可以辯稱那些動手傷人的凶徒只是收錢辦事而已。所以這句「唔顯示同新聞工作有直接關係」,純係廢話一句。

在可以不發任何斷言的情況底下,曾偉雄又為何要強調如此一句廢話呢?我想,這只能從政治角度理解。正當市民都為劉進圖遇襲感到憤怒,覺得香港的新聞自由已經亮起最緊急的紅色警號之際;我們的警隊一哥站了出來,為主子分憂,配合部份建制人物的聲音,協力把這事的焦點從新聞自由上頭挪開。

這樣子的推測是否太過政治,又是不是一個沒有真憑實據的陰謀論呢?可能吧。然而,今天我已不忌憚用這麼無聊但又可怕的方式來揣度曾偉雄的用心了。

因為就在一個星期之前,他的下屬竟然就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闖進區議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抓走一個少數派的議員。依據大家從媒體上得到的資料來看,那位議員根本沒有幹出什麼違法的事,反而還遭到他的建制派同事侵犯。我們的「一哥」卻能在第一時間解釋,說這是為了「社會安寧」。這麼赤裸裸的無法無天,這麼大膽地侵犯議會尊嚴,這麼鮮明的政治偏向;再加上過去兩年數之不盡的打壓示威,道之不絕的選擇執法;曾偉雄還有什麼話好說?

只可憐那數以萬計的香港警員,老大成了鷹犬,喪盡全體威信,有的卻還以為這個站得夠硬的大哥給了他們揚眉吐氣的機會。很快地,言語辱警的定義就會放寬,香港警察好像真的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叫人害怕了。不過,令人恐懼和讓人尊敬是全然不同的兩碼事。就如明代的東廠和錦衣衛,官民皆畏,但那真叫做威信嗎?好人家的父母會為孩子入廠替公公辦事而自豪嗎?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梁文道:香港的大小

【新世紀】我有一些朋友,每年過來香港好幾趟,有的甚至沒什麼特別的理由,不過是想「呼吸一下這裡的空氣」。然而,最近他們有些猶豫了,不太敢隨便到香港轉轉。因為他們發現,這裡的服務生開始擺出一副不快的態度;在街上要是說普通話,身邊可能還會遇到一些路人露出厭惡的表情。身為朋友,身為港人,對這種變化,我當然覺得難過,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最近,香港有幾位立法會議員提出要對內地來港旅客抽取「入境稅」;還有一些市民走到內地遊客最聚集的街道上示威抗議,要那些他們口中的「蝗蟲」滾回去。當然,我也無法接受叫人「蝗蟲」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更為了反對這種做法而被香港的朋友痛罵。他們說我「賣港」,什麼難聽的話都有。

然而,我能理解這些香港人的憤怒,因為在我自己的生活內,都能感到許多令人不快的事情。地鐵車廂裡頭,一些拖著行李箱的遊客壓過我的腳揚長而去,不留一聲抱歉;在我常去的商場和公園,地上的痰漬明顯增加;在路邊的垃圾桶旁,不時就會看到媽媽抱著小孩朝裡撒尿。我知道,這些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早已聞名各處,並非到了香港才特別厚待同胞。我也知道,這少數人不能代表全體,還有太多遊客就像我們的朋友那樣斯文禮貌。可是請別忽略規模的效果,香港是內地遊客境外行的首選,2012年就接待了3700萬人「自由行」,其中只要千分之一的遊客有不太規矩的言行,就會在本地市民中留下可見的印象。

且不要說生活習慣和文化之類的抽象事物,也先不講「包容」和「忍耐」之類的美德。我們來談些具體而實在的問題,看看香港究竟有沒有條件去吸納這麼多內地人。

從移民開始說起。自從去年有些大明星抱怨北京戶口很難拿到後,大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移民香港原來要比申請北京戶口容易——起碼在理論上是這樣的。你去香港讀書、工作,住滿七年就是香港人,不像北京,還得掛上特別的單位。過去,還有很多大著肚子的孕婦跑到香港生下所謂的「雙非兒童」,藉著這個生來便是香港人的小孩,父母就能透過「單程證」用兩年時間變成香港居民;不像北京,民工在北京生的小孩終究還是個農村戶口。說到「單程證」,這個內地人移居香港的主要途徑(2012年年中到2013年年中,共有4.78萬人持單程證到港),它就更不像北京了,因為香港並不握有單程證的審批權,誰能來,全都不由得香港決定。

問題在於沒有人能確定這些新移民是否會住下來,尤其是那些寶寶。而香港就像任何一座城市,它的住房、交通、規劃、教育,乃至於各種福利和健保安排,全都仰賴對未來人口的估算。我有些朋友說得坦白:「我不會住在香港,但想給家人買個保險,而且香港護照好用。」就是說,香港對部分移民就是個證件,以及一種備而不用的「退路」,它就是內地現有體制及生活之外的「補償」。

讓我們回到遊客來說說這個「補償」問題。在香港這一年3700萬個「自由行」當中,大概有八成來自廣東,他們並非那種會住下來過夜的一般意義上的遊客。相反,他們早就把香港納進了他們的生活半徑,過來購物消費就如從佛山到廣州,或天津到北京一樣,是日常生活空間的延伸。對於香港這麼一座700萬人口的城市,它的公共交通和所有生活基礎配備,能否在短期內應付如此數量的「半居民」呢?而且這批「半居民」的人數還在持續增長,三年後7000萬人次的遊客數字裡,可能會有八成的「自由行」。

沒錯,美國紐約也是一個觀光大城,2012年共有5270萬國內外遊客到訪,其中還有大量住在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通勤上班族。然而,一來該數字並非瞬間暴增,它大有妥善應對的餘裕;二來我們也很難想像,那些住在外州的美國人會特別跑到紐約去蒐購比較有保證的奶粉、食品甚至衛生紙,就像今天的廣東居民到香港採買日用物資一樣。

簡單地講,今天的香港對大量的「自由行」而言,是個不同體制不同市場條件下的「補償」,兩地物理上的距離日益縮小,但它們在生活、社會和制度上依然有著一道寬闊的鴻溝。於是,內地人去香港可以買到比較安全、透明的醫療,不一樣的教育;還有些人甚至開始去香港的司法體系「上訪」。他們想要的其實是種不同的體制,可香港原來這種體制無法容納這批出乎意料的訪客。所以港人看到的,便是幾年內不斷攀升的物價、租金,不斷被改變的街景和生活方式,以及越來越緊張的公共資源。他們的心情,我該如何向你說明呢?

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梁文道:就連飯局都不會做了的荒敗城市

【飲食男女】認識了十幾年的朋友,只因為他主持的報紙工作,就被人砍到重傷入院。我一邊難過一邊愧疚,責怪自己還有許多答應了他的事沒做,心情壞得無以復加。這時候居然還有人說我們把這事「上升」到新聞自由受打擊的層次是不夠理性,平常不容易生氣的我,在看到這些話的時候也忍不住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怒氣稍緩,轉念再想,便覺得說出這些話的人大概是太不了解劉進圖了,以為這事便和任何一個人遇到暴力傷害一樣,在真相還未查明之前,總不能隨便猜測原因必定和他的工作相關。好吧,我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諒解他們的解釋。然而,我們這些知道劉進圖的人,又有誰不曉得他的溫文低調?又有誰能相信他是個會惹上如此私怨的人呢?根本不可能。

我知道這是本關於飲食也關於旅遊的雜誌,拙欄也不該逾界離題。然而,就算我從不以為飲食只是消遣有涯之生的小事,這時候也實在難以逼着自己想些吃喝的事。事實上,過去這幾天我甚至沒怎麼餓過。

不妨便從怎樣影響傳媒說起。我的意思是,外界若是想要影響乃至於左右傳媒,方法其實多的是。這種赤裸裸的暴力,不止兇殘,而且很沒水準;充份顯示出幕後主事者的弱智與粗鄙,不論其權位多高力量多大,也一定是個格調極低的下三流人物。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便有一種常見的辦法,斯文得體,繁複一些但也聰明一些,既不干預新聞自由,同時還能把媒體帶往自己期盼的方向。

那種辦法就是飯局。

我們一般人談事,總是假餐聚之便;傳媒人更加如是。回想起來,我和進圖兄過去這十幾年的交往,沒九成也有八成是在飯桌上發生的。身為行內資深高層,進圖兄去過的飯局恐怕更是無數。因為幹這一行實在有太多的飯要吃了,從政的、經商的,各種在社會上有些影響力的,無不得透過飯局來和你聯絡感情。在他們那邊,這叫做「放風」,把自己想讓人家知道的事,想要突顯的訊息,一一化作酬酌間的閒談。在媒體人這邊,則算是「收風」,試圖在杯盤裏找到外間未曾與聞的消息,和主人家那言有盡但又未窮的深意。

飯局人人能搞,可做不做得好卻是一件考功夫的事。見盡世面的傳媒老手不易哄騙,自能辨得出局上言語背後的用心,本着自主自重的傲氣,表面上虛以委蛇,其中真偽他可清楚得很。主人家必須道行夠深,功課做足,再加上經年累月的問候熱身,才能在最必要的時候在飯局上打動來客,讓他們去說一些自己要說的話,以及不說一些自己不願聽的話。有些時候,說不定還能讓一些本來該在頭版出現的不利報道,變成了第 16版的首條;第 16版的首條,則變成了同一頁最不顯眼處的小豆腐磚;總之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這是利用嗎?當然是。這是互相利用的機巧遊戲,時時操控了我們所有受眾的每日見聞。我們看見甚麼看不見甚麼,聽見甚麼聽不見甚麼,竟然就在幾個人的飯局裏決定。然而,最起碼這還是種優雅的,有耐心的,有智慧的遊戲。簡單地講,這至少是種操控媒體的文明方式。

過去一年,就只不過是一年而已,我們卻看見特首向評論家和報紙發律師信;看見傳媒老闆被敲頭,被人砸破車窗玻璃,被人朝他家的門口扔炸彈;看見記者的鏡頭被警察擋住,他們的肉身則被人當眾毆打推倒;還看見了大商戶惶恐不安地從一向合作愉快的報刊上抽掉廣告。然後今天,就連一個已經離開總編職位的斯文人都還要砍他六刀。看見過去這一年,不能不信,這座城市已經野蠻到不會玩文明遊戲的地步了。這真是一座下流正在統治社會,粗暴取代了細緻、肌肉征服了大腦的,墮落中的,灰暗廢都。

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梁文道:殘暴和它所生的

【蘋果日報】二十多年前的某個晚上,我在油麻地等候通宵行駛的小巴回家。沿街的店家全都拉下了鐵閘,路上只有偶爾經過的行人,以及不小心被他們踢中的空啤酒罐嘎嘎作響。我見到一條後巷的巷口有位露宿者正在準備被鋪,那天天涼,他一邊揭開蓋在身上的毛毯,一邊對着一個方向呼喊。原來是條狗,搖着尾巴快步走了過來,然後鑽進那人的毯子裏頭。一人一狗,就這樣在這初冬的深夜裏取暖入眠。這個畫面我記住了二十多年,不時浮現,好像有些挖掘不盡的意義。但每次想起,我又不願太過濫情地解讀些什麼。例如,一個被城市排除掉的人,和一頭被人類定義為無主的狗,相濡以沬。又如,無論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狗都不會捨棄你。不,這些聯想都來得太過容易,太過簡單,而且都負擔了太多既定的俗見,無論如何,就是配不上那個畫面的力量與寧靜。

我今天又一次想起這段往事,是因為看到一則新聞。四川南亢的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鐵枝當街打死一頭流浪漢收養的狗。那隻狗天天跟在這個漢子身後討飯,聽說是隻不咬人不亂吠的「乖」狗,漢子還給他繫上了一條鐵鍊。那頭狗死的過程都給路人拍下來了,一鐵棍毆下去便是一灘鮮血噴在地上,一輪敲打,牠才斷氣,只剩下不自主的神經顫抖。

為什麼這些警察要殺這隻狗呢?官方的解釋是那附近人多,流浪漢老牽着牠要錢很危險。而且還拿出了條文,「非法帶犬進入公共場所,由公安機關組織捕殺」。等到憤怒的網民質疑這項條文的法律依據了,他們便又換個解釋,說是流浪漢自己報警求助……

這個事件和那幾格畫面,我想我也會記住很多年的。不是因為它很複雜,而是因為它簡單。暴力與殘忍,赤裸裸地呈現,而且還是權力的暴力與殘忍,這有多複雜呢?複雜的反而是它意外地從一個角落顯露了這個社會的氣質,那種輕易的殘暴,乖張的戾氣,以及不斷循環生長的仇恨,雖然不是真的親身看到,但我在腦海裏清楚想着那個流浪漢眼裏的恨意也聽見了他的喊叫。那種眼神和那種聲音,在這國度之內,我一點都不覺得陌生。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梁文道:滅口

【蘋果日報】有些人對待醫生的態度就像去算命似的,一聽到令自己不滿意的消息就說是人家不靈,趕緊換另一個試試看,如此這般,換了一個又一個,直至換到自己舒服為止。假如一個人有權,而且權力大得可怕,情況也許更加嚴重。他不只是換個大夫做檢查那麼簡單,他是一碰到告訴他病情惡化的醫生就動殺機,非得要那些烏鴉嘴全部滅口不可。於是他幾乎殺遍了所有敢說實話的醫生,直到剩下來的全都恐懼萬分地誇他身體好,讚他長命百歲為止。

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健康無恙?當然不是。只不過他從來不願接受自己有病的真相,從來不願正視自己的身體。在他看來,所謂的「疾病」,純粹是種說出來的事實而已;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所以只要全天下的醫生都說他沒病,他就一定沒有問題了。

這麼阿Q,這麼鴕鳥,這麼反智的心態,偏偏就是許多在上位的掌權者的共性。媒體報道於他不利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些媒體「別有用心」,或者幕後有人算計。媒體批評他,他不是反躬自省,甚至不是據理力爭,而是想要人家閉嘴。

這大概就是最近十多年來香港的情況了。「七一」五十萬人上街,有些人的總結居然是「一報兩咪」,仿佛沒有了《蘋果日報》和當時的名嘴鄭經翰與黃毓民,香港人就很喜歡董建華了。如今大家目睹種種針對傳媒的打壓,大概也是源自同一種心理。醫生說我身體不好,我便滅他的口。直到最後,或者就只剩下「亞洲電視」之類的好醫生。

「港大民意調查計劃」雖然不是傳媒,但在這個意義上同樣也是個居心叵測的壞醫生。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梁文道:告御狀

【蘋果日報】鍾庭耀主持的「港大民意調查計劃」到底做得怎麼樣,不是不能討論。一套社會科學的調查方式合不合理,科不科學,怎麼不能爭論?問題是你想如何辯論,又想在什麼場合辯論罷了。

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多次批評鍾庭耀的設問不合邏輯,起碼是在媒體上面採取相對嚴肅的態度來探討方法問題。面對這種質疑,鍾庭耀還能比較公平地公開回應,因為大家都在同一個開放的平台之上;儘管前者是體制高層,後者是一位布衣學者。

但李家傑呢?這位港區政協常委不願碰方法,專談政治後果:「香港回歸以來,鍾庭耀主理的民意研究計劃,總是在關鍵時候發表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至整個愛國愛港陣營十分不利的民意調查結果,客觀上為反對派的訴求提供民意基礎」。在他眼中,科學方法似乎根本不是問題,要害全在誰來研究,以及誰是研究機構背後的老闆。所以他才會建議讓中華總商會等八大商會,廣東社團總會及福建社團聯會等「愛國愛港」陣營合力尋找大學合作,另起爐灶。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他說這番話的場合。這位富二代平常不見他在香港議論時政,更未聽說過他對鍾庭耀的研究原來有這麼大的不滿。等到上了北京開政協了,他才暢快地盡訴心中情。且不論其言論之空洞反智,但看其發言平台,就知道他根本沒打算要和鍾庭耀來場公平的對話。這完全是一個藉政治欺人的態勢。

不曉得《明報》是不是給劉進圖的事嚇儍了,覺得任何人只要不動刀子就是好事,竟然還在社論說他的「手段」「值得鼓勵」。這是個什麼手段?不在香港發表文章,不透過香港媒體公佈言論,跑到北京去告御狀。說穿了,無非就是香港商界巨頭優而為之的手段。但凡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絕少開誠布公地與人商辯,反而喜歡在掌權者面前打小報告。這向來就是香港商人「問政」的不二法門。只是不知道李家傑是比較有出息,還是比較儍,選擇了一個有記者在場的環境來告狀。我們是不是也該額手稱慶,說香港富豪階層有進步呢?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梁文道:作者留其名

【飲食男女】我時常懷疑是否曾經有這麼一個黃金年代,靠文字維生的作家全都吃得好睡得好,連出門旅行都分外舒適。他們不一定有錢,但不知道為甚麼,到了哪裏都能遇到好招待,人家見到他們就像今天看見明星一樣興奮,留下墨寶便行,飯錢房錢這等俗事就「呢啲嘢,唔好講啦」。要不然,為甚麼海明威可以在巴黎麗池存放幾箱自己的藏酒?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可以在柊家住上幾個月寫小說?湯馬斯曼身體一不舒服,就去瑞士達沃斯「療養」?

一個作家的名氣和影響力究竟可以大到甚麼地步呢?且看日本已故小說家遠藤周作,他別號「狐狸庵山人」,又愛吃愛喝,於是一時間全日本到處都開了叫做「狐狸庵」的餐館居酒屋,好和他扯上關係沾光。其中一些倒是真正得他「御准」,但絕大部分都和他沒有來往,「盜名」而已。於是他偶而就會「微服出訪」那些沒打過招呼就自命「狐狸庵」的店家,想像屆時一旦亮出身份,豈不有種欽差大人來了的架勢?

有一回,他在仙台便找上這麼一家「狐狸庵」,當時,他腦海裏的畫面是這樣的:「今晚,當始祖,狐狸庵出其不意地出現在那家店時,老闆肯定會震驚得狼狽不堪吧。說不定老闆還會說,不用付錢了,請盡量喝個夠吧。想到這些,不禁充滿了期待」。不料,仙台這家「狐狸庵」是家開在大樓地下室裏的不堪破店,除了老闆娘自己,一個客人都沒有。狐狸庵先生只好一邊聽那女人發牢騷,一邊心虛地替她在紙上寫下「這是一家很棒的店,仙台第一的店」之類的話。

在還沒讀到《狐狸庵食道樂》這本散文集之前,我還真不曉得遠藤周作竟有如此詼諧可愛的性格。往昔讀他的《海與毒藥》和《深河》,盡是一片沉重暗黑,於罪責與救贖之間掙扎,嚴肅得叫人不自覺地要坐直身子來看。看來,散文確實是不少大小說家的餘興節目;既是餘興,何妨率性?又好比他教人去法國尋找美食的門道(他曾留學法國),居然是改信天主教。因為鄉間的神父常能燒得一手上好的家常菜,和他們混熟了,便能在教堂後面的住所裏飽餐一頓。為甚麼神父通常擅於下廚呢?本身就是天主教徒的遠藤周作認為:「飲食大概是他們唯一剩下的俗世享受」。同樣的道理,或許也能應用在這位名字常常和靈魂連繫在一起的作家身上。

然而,愛吃卻不一定會吃。遠藤周作擺明鄙視所謂的「美食家」,從來便以自己爽就好為宗旨。例如到了壽司店,他一定先來一客海膽壽司,全然不顧一般人眼中那由淡至濃的正宗順序。說到正宗,他又堅持最尋常的「菊正宗」才是正宗日本酒;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各類改良品類如「吟釀」,在他而言都是甜得不像清酒的怪東西(很奇怪,我不止一次聽過日本老人這麼講,不知何故,有待方家教正)。

但懂不懂吃又有甚麼要緊呢?作家最重要的是能寫。飲者不一定會留其名,只有會寫的飲者才能像李白那樣流芳百代。那些請他批用「狐狸庵」大號或者乾脆讓他親自命名的餐館東家一定也是這麼想的吧。

又有一回,他們一群作家飯局,瞎談傳說中的名菜。一個吹牛說自己在香港找過傳說中的「蚊眼湯」,得在山洞蝙蝠的大便堆裏濾出蝙蝠消化不了的蚊子眼,然後清燉成湯,可惜二十萬元一盅太貴沒試成。另一個則說那有甚麼了不起,西西里島的蛔蟲沒聽過了吧?喝得半醉的遠藤周作寫道:「真的嗎?飽腹歸庵。夜,讀書。豬兒子遲遲歸返。兩人促膝聊了許多」。

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梁文道:報復

【蘋果日報】那天我在「明報舊生會」的街站嗌咪,口中說的,耳裏聽的,最常出現的字眼大概就是「支持」。於是我一邊喊叫,一邊也聽人家喊叫,一路就在心裏思忖,到底「支持」是什麼意思。

這一兩年,我們總是聽說「實際行動」、「勇武抗爭」,可見很多人心裏的積憤之深,真有點氣不知往何處使的鬱悶。坐言不如起行,但該怎麼「行」才叫做真正的行動呢?劉進圖從來不是行動派,溫文爾雅,總是一派書生論政的架勢;過往幾年,甚至被人認為太過保守,有「親建制」的嫌疑。然而,差一點了結他性命的六刀很不幸但也很有效地說明了,言語就是行動,有時候甚至是最有殺傷力的行動。莫道書生空議論,地上那灘鮮血,血色暗深得嚇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甚至不能同意許多人對陳雲的批評,說他只是叫人勇武,但自己從不落場。他的言論,影響了這麼多人,又如何不是一種「行動」?

說回支持,我們當然支持劉進圖,支持新聞自由。我們可以用最香港的方法「鬧爆」黑勢力(當然他們會不會「爆」就是另一回事了),也可以上街遊行集會聲明。不過,我們還真的可以幹些別的更實際的事。

就像支持內地異見份子和新聞同行一樣,最實際但也最笨的方法之一,就是讓自己盡量變成他們,而不是站在外面「支持」、我們支持劉進圖,也同樣可以把自己盡量變成劉進圖,去做一些他做過的事。

假如有人不喜歡自己的暗事曝光,恨透了近期《明報》的報道。就讓我們重新挖掘最近一段時間那些首先被《明報》揭露出來的「敏感」消息,大陸高官家屬的海外資產也好,「冰聯」訓練場地轉移到東莞也好,以至於那些劏房僭建的新聞;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例如Facebook),把它們廣傳出去。那些人這麼害怕這些新聞,我們便讓他們再害怕一次;那些人這麼痛恨曝光這些消息的新聞人,我們便化身出千千萬萬個新聞人,直到全港七百萬人都知道了這些消息。假如有一萬人,一千人,甚至只是一百人參與這個行動;那就真是「They can't kill us all」了,也是我們對那六刀最有效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