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梁文道:球迷也會站在雞蛋那一邊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在高牆與雞蛋之間,球迷真的只會選擇高牆嗎?不一定,因為雞蛋也有它可敬的時刻。

上回我說:「假如這一屆世界盃殺到最後的四強是南韓、北韓、美國和巴拉圭,你會不會有乾脆撞牆死掉算了的衝動呢?」原來不會。照現在各個球隊的表現來看,真正讓人想死的,恐怕是法國和意大利在決賽會師的場面。還好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丟人現眼的法國隊早早就打包袱回家去了。據說在法國和南非那最後一戰裏面,絕大部份球迷都站到了南非那一邊,希望這支眾人心目中的魚腩能夠啃死那個無鬥志無士氣的前度世界冠軍。明明法國隊的粉絲比較多,明明南非是球迷比較陌生的弱旅,為甚麼大家會把感情票都投給了後者呢?理由就在於運動的本質。

一位左傾的朋友提醒我,運動賽事追求的不單是強弱之分,更是「卓越」( excellence)。他還引用了哲學家內格爾( Thomas Nagel)的一個著名提問:「難道平等主義者就不追求卓越嗎?」,以說明同情弱者的左派也會欣賞卓越的表現,尤其在弱者比強者更能展現卓越的時候。

文學理論家貢布列希特( Hans Ulrich Gumbrect)在《讚頌運動之美》( In Praise Of Athletic Beauty)裏給出了運動賽事的兩大目標。用古希臘文來講,它們分別是 agon和 arcse;前者可以譯做「競爭」,涵義豐富的後者則不妨簡單地解釋為「追求卓越」。表面上看,「競爭」和「追求卓越」的分別不大,都與比賽相關;但挖深一層,我們就會發現「追求卓越」指的不只是和其他人競分勝負,更重要的是在競賽之中「達到自己的極限」,超越自我舊有的局限。還記得多年前黎明在一個電視廣告裏說的那句話嗎?「要贏人,先要贏自己」,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請注意,追求卓越可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自己跟自己打拳,它一定牽涉到他人的存在。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曾經解釋,追求卓越是一種公共領域中的實踐,沒有平等的伙伴和對手,人類就無法突出自己;不能突出自己,就無法表現出這個實踐的優越。換句話說,追求卓越的實踐需要他人的在場見證。見證甚麼?見證自己在逼近極限的時候所展露出來的那個真我。運動競賽就是這樣的公共空間,透過烈火般的試煉,一個運動員或者一隻隊伍在對手和觀眾面前義無反顧地拿出了自己的一切,在公共的舞台上綻放出最秀異最傑出的本色。

貢布列希特認為追求卓越要比競爭更優先,更能呈現出運動的美。所以我們才會讚頌南非,因為它在身價遠遠比它高出十倍不止的法國球員面前奮戰到底,超越了自己的技術局限,也超越了自己的有限經驗,從而創造出一個嶄新卻又真誠的自我。雖然它最後還是被迫出局,雖然我們都能看到它的不足,可是我們仍然景仰它對這種種不足的克服

意志不是一場成功賽事的充份條件(所以光有意志的朝鮮是不行的),但它卻是一場卓絕賽事的必要條件(所以沒有意志的法國注定不行)。如果一個運動員能夠明智地發揮意志,盡己所能地邁向卓越;哪怕他最後失敗了,他的失敗甚至苦難也能產生別樣的審美價值。貢布列希特舉的例子是美國拳擊史上的名將鄧普西( Jack Dempsey),這位常勝冠軍在 1926年 9月 23日那場終極對決裏頭慘被對手修理,滿鼻滿口都是血,左眼腫得只剩一條線,臉上還有吋許長的傷口。「可是當他離開賽場的時候,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沉默的群眾忽然沸騰喧叫。……他們大喊『冠軍!冠軍!』,彷彿戰敗了的鄧普西才是打贏對手的人」。正是這場賽事使得鄧普西從一個普通拳王化身為超凡的神話。貢布列希特說:「幾乎每一個傳奇拳王都要有這麼一場經典的挫敗。」

比賽就是要分出強弱,可運動永遠不只是成王敗寇。球迷喜歡屢戰屢勝的王者,喜歡擁有光輝歷史的豪門;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擁戴一隻雖敗猶榮的隊伍。運動史除了是一連串冠軍獎牌的紀錄,還是一座偉大失敗者的萬神殿。馬龍和史托頓從來沒有拿過一枚 NBA冠軍指環,但我們永遠記得他倆是現代籃球史上最佳的擋切二人組;告魯夫率領的荷蘭從來沒有得過一座大力神盃,但我們永遠記得他是足球史上最有創意的思想家。不要忘記,只有戰死的武士才能進入大神歐丁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