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梁文道:我們就是要持續盯著災區

南方周末】四年前,南亞大海嘯震撼全球。一時間,各國紛紛伸出援手,加上民間自發的募捐救助行動,結果創下了人類史上最大筆的善款數字,情景相當感人。然而,有過分冷靜甚至冷酷的評論家不合時宜地在大家熱透的頭上淋冷水。當時就有這麼一位專欄作者把大夥捐錢的行為比作中世紀的 「贖罪券」——花了錢,良心安穩了,於是天堂之階的磚也就鋪得更加踏實。這話聽來可恨,但他卻預示了一個刺眼的現實:許多國家允諾過的捐助在兩年之後仍未兌現,一些捐了出去的物資款項則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終;至於一般熱情如火的媒體,終於也漸漸涼了下來。一般大眾,要不是到了週年紀念日,更是不會想起四年前那幅巨浪滔天的可怖畫面。因為那裡不再出新聞。

大眾媒體不只是我們認知社會的一面鏡子,它還根據外在的條件限制與自身的邏輯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比方說 「事件」,對大部分人來講,所謂事件就是新聞報導過的事。新聞出來了,事件就開始;如果新聞在逐步漸少,就意味著事件快要結束了。問題在於新聞事件並不完全對應活人的命運,往往電視上它形跡漸遠,事件的主角猶自苦苦掙扎,悄無聲息。例如「黑磚窯」。2007年最驚人的事件之一,如今看似塵埃落定,因為報上再也沒有後續的報導;但當時失蹤了的奴工真的全找回來了嗎?有關責任人全受到徹底的調查和懲處了嗎?

汶川地震是2008年最重要的新聞事件,它觸發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民間自助運動。想當時,其實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志願者,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真真正正是同舟共濟。後來,我們陸續見到很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聽到不少溫情脈脈的重建故事。於是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幻覺,以為這件事快要過去了,因為原來的悲劇逐漸轉成喜劇,一切都朝著正面發展。

真相卻是我們的「事件」結束了,災民的日子才正要開始。春節將至,他們這年該怎麼過呢?隆冬已至,大雪飄零,大家夏天送去的物資現在還夠用嗎?因為急切,有些斷肢的災民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好完整的手術,每天拖著腳走路;因為一時間的衝動,有些孤兒曾經迅即被人認養,如今則帶著殘障的身軀,傷毀的臉孔,靜悄悄地回到老家……預料中的心理陰影終於浮現,有人每晚惡夢,話說得越來越少。

還有人禍。根據國家審計署的數據,救災工作裡有十四億人民幣的缺漏。記得當時網民爭議抗震物資和款項會不會被人挪用,有人認為:「這麼大的事情,全國都盯著,誰敢亂動?」現在恐怕難免失望。

盯著,我們就是要持續盯著災區。不僅僅是為了讓重建的過程透明,不使任何人有可乘之機;更是為了守住半年前那股信念,不讓它徹底燃盡。2008年,大家的情緒被點起來了;2009年,熱血應該轉換成冷靜、綿密、細緻的長期工程。愛心不是購買「贖罪券」,良心消費過後就萬事大吉;它是種深沉的責任,承諾過的,終要實現;付出過的,要看著它開花結果。

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都有一句口頭禪:「現在讓我們來關心一下……」彷彿「關心」真的只有一下,一則新聞播完了,關心也就可以停止了。但是我們曉得,媒介的消費者和社會的公民是兩回事,而汶川地震並不只是媒體產業製造出來的一種商品。

所以,當我們即將閤家團聚,歡度一年一度的春節時,不妨也把目光投向災區同胞,為他們擔憂,為他們祈福。或許我們的關切,能讓他們的節日多幾分溫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