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梁文道:身份認同的慾求不滿

【am730-觀念】今年兩次拜訪馬來西亞,其中一個最令我大惑不解的現像,是不少華人對中國政治所表現出來的熱情。讀到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柱銘的漢奸爭論,有些華人也義憤填膺地跟著罵他漢奸;看見中國的和平崛起,很多華人也覺得與有榮焉;發現「紅衫軍」包圍台灣總統府,有人甚至專程搭飛機趕去台北加入集會。假如這裏是美國和加拿大,假如這種情況發生在那些北美「新移民」身上,那就絕對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不過,這裏是馬來西亞,自從建國以來,馬來西亞政府就很擔心華人的身份論屬問題。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曾批評一位華人領袖:「你既是馬來亞國民,就要效忠馬來西亞,絕對不能談外國政治,只准談馬來亞政治」。就連周恩來也勸告過南洋華人:「一個國民不能同時效忠兩個國家。」學者何國忠指出,到了本世紀初,大部分土生土長的一群,對中國政治已經完全不感興趣了。然而,就在過去幾年,情形又有變化,誇張點說,某種「再中國化」的趨勢似乎正在悄悄出現。有朋友說,這全拜近年大量中國媒體資訊的湧入所賜,使得不少人對中國高層的認識要比對馬來西亞領導層的了解更深。

這讓我想起了人類學家阿帕杜來(Arjun Appadurai)在討論全球化時提出的「媒介地景」(mediascape),即是由各種影像,聲音和文字等媒體構成的環境,它包圍我們,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身份認同。問題是,在全球化的年代,「媒介地景」是變動不居的,各種資訊的流動無可阻擋,於是出現了北美印裔人士關注「寶萊塢」電影,歐陸穆斯林收看半島電視台的情況;進而複雜化了原本為國介封鎖的身份意識,造成了多種認同衝突並存的詭異局面。

從表面上看,今日馬華對中國政局的關懷亦可作如是觀,也是一種全球化媒介流動形成的新現象。

可是再細探下去,我們就知道人的身份認同向來就是多元分裂的,不只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可以分途並進,甚至任何想把身份認同壟斷於一尊的國家大計也往往徒然。部分馬華表層上「再中國化」反映的其實更是他們無法進入政治主流的無奈,「媒介地景」的拉力只是一個觸媒罷了。假如他們在馬來西亞感到重重限制,假如他們發現自己在社會上的流動渠道因為種族的原因而淤塞不通,假如他們自覺享有的公民權利不夠完整;那麼他們當然很難徹底鞏固自己的政治身份認同。

在這種情感結構的基礎之上,隨著媒介流動而來的中國,就不難成為精神分析大師齊澤克(Slavoj Zizek)所說的「幻像認同」了。那些跑去台北加入「紅衫軍的馬華是戀慕中國,倒不如說是他們在國家認同上受到了創傷。如此「再中國化」,是種慾求不滿的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