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只要逛一圈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任何人都能發現如今的中國出版界和二十年前真是大不相同了。從前的翻譯書籍不只在種類和數量上無法和今天相比,而且還要常在書首的序言裏,煞有介事地聲明一番說「本書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某些人的觀點,我們應該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批判地檢討」云云。而現在的翻譯書多半已經可以直接跳過這層八股虛文,直接以素顏和讀者見面了。對琳瑯滿目的譯書,你真的很容易生起一種感覺:「中國真的和世界接軌了」。但,這是真的嗎?
今年年頭,英國一家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非常轟動的書,作者是個土生土長的英籍印裔穆斯林。他就是那種近年震撼歐美的「伊斯蘭極端分子」典型,明明在英國長大,與同齡的孩子一樣聽英國的流行曲,受英國的正規教育;偏偏在青年時期突然轉向伊斯蘭的基本教義派,滿腦子仇恨西方的思想,甚至還做好了執行自殺襲擊的準備。
這位作者特別的地方是他後來有一天突然痛悟,脫離同伴,回到校園攻讀博士,這本書就是他前半生的自傳了。
此書一出,書評界莫不稱善,因為以前還沒有人試過從第一身的角度去談伊斯蘭極端分子的心路歷程。
令我驚訝的是,有不少內地出版界的資深編輯和大佬似乎都沒聽過這本書,而當我問他們會不會代理它的中文版權時,答案則是「這要看中國讀者的反應了。
這種題材,大家多半不感興趣」。事實上,自從九一一發生之後,和伊斯蘭題材有關的書籍一直就是全球各地暢銷榜上的常客,其中,不乏立論中肯觀點獨到的好書,但是被譯成中文的卻是鳳毛麟角。理由真的就是中國讀者不感興趣嗎?還是怕這些書太過敏感,出了之後,會影響「社會的和諧」,「民族間的關係」呢?
我並不認為別的地方流行甚麼書,中國也就一家要趕把它們譯出來。但是暢銷書的確有指標的作用,它可以反映其他地區的人正在關心甚麼,正在渴望甚麼。看到這些書,就意味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情趨向;理解其他人,我們才懂得怎麼和他們打交道,形成一個更完備的世界觀。
如果這個例子太不平常,我們還可以看看「維基百科」和「YouTube」這兩個熱門網站在中國的處境。大家都知道,要在中國境內順利登入這兩個網站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外國一個普通小學生都能自由自在地從「維基百科」裏找材料做功課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不能毫無困難地進入這個世界性的平台,這裏頭的資訊差距豈不是大得太離譜了嗎?
沒錯,人家有「維基」,我們有「百度」;人家有「YouTube」,我們還有無數的視頻網站。凡是外國有甚麼,我們就能炮製出一個針對中國市場很有中國特色的模本和翻版。可是,在中國獨家提供的資訊選擇之外,我們就真的不需要去直接接觸別人的聲音別人的世界嗎?
這種中國特色的資訊不對稱不只使得我們很難和全世界做「同一個夢」,而且還會損及我們在知識經濟上和其他人競爭的本錢。「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是,人家要知道我們很容易,我們對人家的認識卻總是慢了半拍,缺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