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筆陣】「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從構思開始,直至如今「邀請」發展商提出建議,可謂錯失重重,漏洞處處。但政府不只不思改進,還有要加快上馬的勢頭。政府原來表示待發展商的建議書經初步篩選之後,可有六個月的諮詢期,現在卻又突然縮短為六個星期。到底政府在趕什麼呢?
正常而言,要規劃和興建一個文化區域,首先該檢視香港文化基礎和機制的現。它至少要包括硬體設施的使用狀研究,看看香港目前各種文藝場館是否不敷應用,是否不夠齊備,是否過於落後,是否在種類上還有所欠缺。然後要分析香港的文藝市場有多大,看看經常去劇院和博物館的人有多少,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喜歡哪種類型的文藝活動,這批人的數目在未來是會增長還是減少。
接下來就要為香港未來的城市定位和文化藍圖作一番勾勒了。香港將來要做一個怎麼樣的城市,它的發展前景又在哪裏,這些課題將決定香港文化政策的制定目標及方向。現在我們看到有發展商注重國際合作,邀了不少外國知名文藝機構來港或辦分館或者當顧問。有的則比較注重與內地的交流,強調中國文化因素。以西九文娛區這麼大的規模而言,這些傾向至少部分地決定了未來香港的文化政策定位。請問一下,這樣的事能全盤交予地產商去代港人決定嗎?難道在規劃這麼一個全球最大的文娛區時,香港市民不需要先有一個長程的文化遠景構思嗎?
只有解決了上述兩項課題,對目前香港文化設施和基礎條件有了掌握之後,對未來香港的文化發展有了方向之後,我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香港到底需不需要一個大型且集中的文娛藝術區?」可惜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到社會各界對前兩項基本課題有任何共識,政府就把議程推進到該決定由哪一個財團來發展文藝區了。這不算偷步,又是什麼?
關於香港的文化基礎和設施使用現,有政府官員強調內部已經做過多次研究,包括規劃署在1999年委託羅祖添顧問公司做的報告。當時我也是該項研究的諮詢對象之一,報告出來之後,我們許多曾經接受諮詢的文化界朋友看了都覺得尚有不足,不可百分百無條件地接受。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從未將此類研究拿出來公開討論,讓大家有機會明辨其中的是非真假。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是,前兩周香港管弦樂團的新任藝術總監加上知名鋼琴家的傑出合作,一個容納不過數千人的場館也坐不足六成,將來西九那總數一萬席的演出場地又找誰去填滿它呢?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上周在一電台節目回答這個問題時,用郭富城開演唱會為例,說現在紅磡體育館很不夠用,演唱會加場總是有困難。到底西九文娛藝術區的主要針對對象是誰?它的定位是什麼?何以一下子有人把它描繪成一個掛畢加索的地方,一下子又有人說它是個給郭富城做演唱會的地方呢?
於是,這又連繫到長遠文化規劃的問題了。政務司長曾蔭權去年會見一批文化界人士時曾經指出,政府來不及先訂好未來的文化政策方向,西九工程不得延誤。但曾司長從來沒有令人滿意地回答,告訴大家為什麼趕不及,有什麼趕不及。同時,也有發展商和政府官員表示,文化政策的制訂和西九工程可以同時進行,這才叫做有效率。如此荒謬的邏輯,就像有投資者要開家工廠,但在還沒搞清楚這家工廠要生產什麼的時候,就先大手買進生產設備。這是哪門子效率?作為香港文化界一員,身為香港市民,我當然希望香港將來有一群足以傲視全球的文藝場館。但是在目前的環境底下,我寧願西九填海區繼續丟空,也不可貿然浪費了香港珍貴的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