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7日星期六

梁文道:聽說鍾士元轉行做了記者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我的拍檔江瓊珠看完鍾士元的《香港回歸歷程》之後說:「這那是回憶錄,這簡直是個記者的報道集,甚至是本教科書!」她說得真對。我們之所以認為這不像一本回憶錄,是因為一般而言,大家對政壇人物的回憶錄有特定要求。首先,我們希望一個政壇人物在離開了政治風眼之後,可以比較不懼利害地說出一些大家不知道的秘辛。可惜,這本回憶錄沒有爆出任何內幕。

秘聞不一定石破天驚

這本書剛出來的時候,傳媒起過一陣熱鬧,但說來說去就是有人找過鍾士元競選第一位特首,和他當年在倫敦街頭為防鄧蓮如被人騷擾所以大叫「她是我的」這兩件事而已。前者就像吳康民所說的,太過幼稚,中國政府怎會真的信任這個舊電池?後者則無傷大雅,笑笑就夠了。充分反映出了這本回憶錄乏善可陳,在傳媒眼中沒有什賣點。

我雖八卦,但還不至於只懂得用這幅眼鏡去看一本「政壇元老」的回憶錄。說這本書沒有秘聞可言,其實就聯繫到了我們對回憶錄的第一個要求,那就是豐富的人物關係。在《香港回歸歷程》裏面,我們讀到許多人名,而這些名字對鍾士元而言,絕大多數竟就只像個報紙上的名字,沒有任何個人意義。例如眾所周知與其有師徒之誼的李鵬飛,我們就完全讀不到他對這段師生關係的看法如何,就只像看舊報紙般地再三重溫這個名字什時候去了倫敦,哪一年出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如此而已。再如董建華,雖然鍾士元說自己自七十年代就認識他,但這個認識到底是什樣的認識,為何可以使得他在九七前決定支持董出任特首呢?如果有任何不為外人所知的事情的話,那也只是他的太太原來很欣賞董太太「待人態度」此等無關痛癢的小事罷了。所謂的秘聞,不一定要是什石破天驚的大新聞,只要是一般讀者在報紙上看不到的那種活生生的政治人物關係就夠了。沒有了這種關係網,沒有傳主對這些關係的個人看法,所謂政治就只是缺乏了具體運作過程,抽空了內容的流水賬。要看這種東西,為什我們不去看報紙、教科書,和充斥坊間的評論文字呢?

香港政客可悲

據李鵬飛的說法,這種不動情、重事實的態度就是鍾士元的性格。如此說來,這本回憶錄倒也算是體現出了傳主的性格。而這本乏味的著作其實還體現出了鍾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的現實主義態度。例如八四年五月他在英國(而不是香港)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指他這批行政局立法局議員不是來自民選,無法代表香港人的意見。他的回應方法就是利用傳媒發動公關,令港人來信表態支持。事後我們完全看不到他對這種殖民地制度的反省,看不到他有任何引入民主方式解決代表性這根本問題的意圖。同樣情況也出現在他轉投中方陣營之後的表現,他建議用比例代表制來選立法會成員,以抑制民主派在分區直選的優勢,是忠於中方的表現。

換句話說,鍾向來是一個服從現有政權現有體制的人,他可以在一定的局限下玩得出色,但從不挑戰局限。這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又豈是一個有遠見有視野有大立場的政治家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又決定了他雖一身榮寵,但終究是個悲劇人物。鄧小平固然可以在中英談判期間明言不需三腳,一腳把他踢開;麥理浩回到英國之後可以不顧舊情,奚落這批港英忠臣。香港的政客,到底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