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梁文道:他人的生活

【飲食男女】無論你怎麼判斷,這是他人的生活。遊客可以來以色列,或者不來,因為害怕不知何時何地,忽然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恐怖襲擊。N但是對於本地人而言,這就是日子。

每天早上起床早飯、出門上學上班,在這整個流程裏頭根本不容細想的空間。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下午在古城耶利哥山上的東正教修道院裏頭,那個巴勒斯坦導遊所說的話:「不管你信甚麼宗教,也不管你有沒有信仰,只要你願意,請跟我一起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祈禱:『主呀,希望你賜福我們,願我們每一個人和他親愛的人都能健康平安。請你祝福這片土地,讓每一個小孩都能夠上學,而且還能平安地回家……』」。

是的,小孩放學之後可以無恙回家,這也是每天祈禱的內容,這就是他人的正常生活。

買菜,當然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馬哈尼耶胡達」(Machneyuda)是耶路撒冷最有名的街市,它首先是本地人的糧倉和廚房,然後才是遊客的景點,所以遊客都喜歡在此窺見耶路撒冷的正常日子的側面。土產、乳酪、乾果、鮮魚、蔬菜、香料和咖啡,這全是我們在中東地區能夠預想得到的常規攤販。

叫我意外的是那許多酒吧,居然就開在菜市場當中,夾雜於肉販和廚具雜貨店之間,一家家小小的門面,還不是特別裝扮得很酷很潮的那種(也就是我們在中環石板街一帶看到的那些型格酒吧),而是很庶民很迷你的,沿街洞開,裏面是下了班的年輕人和買菜路過的主婦,正在偷閒喝上一杯。

菜市附近還有一間可能是全以色列最有名氣的餐廳,店名正是這座市場的名字,價格不便宜,訂位得及早,每天晚上開業之前,外頭都會站滿一群外形比較時尚的食客,抽煙聊天,等着進去享用一頓六、七道菜的套餐。這家店的幾個大廚很有來頭,全在歐美知名館子幹過,於是懂得用最流行的「fine dining」手法重新炮製以色列傳統菜餚,比如說一整個烤過的洋葱,裏頭填了免治牛肉,上面再抹上一層芝麻醬。全部都是樸實經典的老派本地菜式,但是經過一層層味道和一層層色彩的拆解與重建,變成了好看(卻又不矯飾),並且和味(主調鮮明,不會過分複雜)的新創作。

這家餐廳辦得如此成功,乃至於去年被人請去倫敦開了分店,一樣大受歡迎。就只是因為他們的食物做得有特色嗎?不,氣氛才是這家店的招牌。我去過很多所謂「氣氛」很好的地方,但是從未遇過一家「能量」高到這個地方的館子。兩層樓的舊建築,中間挑空,座位擁擠,燈光不太亮但又不會過分地暗淡。

每一個服務生,不論男女,都有一副好看的樣子,穿著輕鬆入時。他們精力充沛,全神貫注,上下樓梯幾乎是連跑帶跳,時不時對着廚房喊出一聲響徹全場的下單指示,對待客人的態度親切如友,可又不忘施展魅力。我旁邊坐了一家加拿大人,其中那個母親就忍不住地拉住了一個穿著短裙,熱力四射,一高興會跳幾個舞步的漂亮小女生說:「你知道嗎?你真是太可愛了」。這個小女生和我們介紹上桌的菜餚,有時候站,有時候蹲;有時還會貼近到臉快要碰上臉的程度,因為這家餐廳實在是太吵了。就連開放式的廚房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彷彿嫌炒菜的聲音還不夠大似的,那些廚師會忽然拿起鑊鏟湯匙敲打一排鍋具,打出一串節奏,一夥人一邊笑鬧一邊做菜。這家店還有一個特色,很多食材就那樣一箱箱放在食客桌椅的四周,讓你近距離檢察他們用的東西是不是好貨。

那天晚上,一個戴着帽子穿著西裝背心,肩上還掛了一條白抹布的帥小夥子就跑過來問我:「對不起,請問你可以幫我從你背後那個架子上挑幾個橘子給我嗎?」然後他就飛快地把它們送到廚房,後來,他又從廚房那裏帶回一道橘子做的甜品。簡單地講,在此用餐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座市場裏頭吃飯似的,充滿感官刺激,令人快樂得足以忘卻人間一切。只有一剎,幾乎快得使人注意不到,幾個侍應走在了一塊,一起低頭看着手機細語,臉色一沉,隨後立即回復到亢奮的狀態。夜深回到旅店,我才曉得,原來就在我吃飯的時候,離這餐館半小時車程左右的地方,有一輛巴士爆炸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