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星期四

梁文道:Michael Jackson的種族踰越?

大家在懷念米高積遜的時候,都一定不忘順便歌頌他打破種族藩籬的功勞。但要是仔細說下去,除了一首《Black or white》和部分歌曲裡的言論之外,又好像再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加上一直圍繞著其膚色變化的「漂白」疑雲,所謂「打破種族藩籬」就變得玄虛更詭異了。

如果說他是第一個獲得白人認同的黑人流行歌手,那也絕對不是事實。在米高積遜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之前,Donna Summer, Marvin Gay都曾攻佔過美Billboard冠軍的位置,更不用提前輩如Ray Charles甚至Louis Armstrong了;他們的音樂不只受到黑人的歡迎,還擄獲了好幾代美國白人聽眾的心。

不過,坊間流傳的說法裡頭至少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米高積遜攻克了MTV這個偏重白人歌手的堡壘。然而,這一點不能只從表面上看,還要繼續深挖下去,瞭解當年MTV頻道的性質。

創辦於1981年的MTV, 一開始是個搖滾頻道,主力介紹各種類型的搖滾音樂。基於這種音樂口味的選擇,它們不大播放黑人歌手的作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歐美流行音樂文化的光譜 裡面,搖滾本來就是個白人主導的樂種。幾年前我在另一篇文章談過重金屬和白人種族主義的關聯,結果被一些重金屬迷批評我不懂「重金屬的精神」。其實你用不 著去討論「重金屬的精神」那麼抽象的東西,你只需要睜大自己的雙眼,便能發現膚色和音樂口味的關係在美國實在是個可以統計出來的社會現實。自從搖滾樂誕生 以來,有多少黑人樂手可以達到Jimmy Hendrix的殿堂地位?又有多少黑人組成的搖滾樂隊能夠令人留下印象?

流行音樂和族裔次文化的聯繫一向是個被默認的美國國情。當Beatles和Rolling Stone還在英語世界大行其道時,美國黑人心中的偶像始終是Motown公司捧出來的一眾英雄;當人人以為搖滾和民歌就能代表上世紀六至七十年代的西方流行音樂時,大家好像都忘了另一頭還有Soul,R&B及Funk的存在。我的意思不是白人只聽搖滾,黑人只聽R&B,雙方涇渭分明。不,就像我在前面說過的,許多黑人歌星都曾打進白人的耳朵。尤其在Disco熱潮最盛的七十年代末,黑人樂種主導的舞曲簡直是席捲天下;例如Bee Gees,他們根本就是以白人的身份在唱黑人風的歌曲(尤其那種標誌性的假音)。

可是,這些跨越了族裔表層分野的奇人還是很難跨過最底層的界限,那就是廣播電台的門戶之見了。凡是去過美國的人都知道,彼邦電台的路線之分十分細緻十分專門,直到今日為止,播重搖滾的就是重搖滾,放hip hop的就是hip hop,幾乎絕不混淆。而當年的MTV就是這種背景的產物,以推動搖滾為職志,R&B和Disco都很難進入他們的法眼。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米高積遜先是以加插了重搖滾感覺的R&B舞曲(例如Eddie Van Halen在Beat it中秀的那一手solo,和Steve Lukather 狠辣的riff)衝進幾個專門的搖滾樂電台,再用精心打造的音樂電影逼得MTV不能不就範;真正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Pop,一種以R&B和舞曲為基調,又揉合了搖滾手法的混雜樂種。所以,米高積遜所謂的「種族踰越」其實是樂種cross over的結果,這個邏輯不能簡單地倒過來說。

時至今日,MTV已成了一個跳舞音樂為主導的頻道,反而要用專門時段去為搖滾存下一塊保留區。當然,這是米高積遜之後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