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9日星期六

梁文道:雜種和英雄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我認識不少小孩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外星人,如此一來他們可就有外星血統了,十分之特別。比方說,我所認識的自己,小時候就常發自己被外星人改造過身體的白日夢。我還認識更多的小孩子想像自己原來是個無所不能的大英雄,又例如我自己,很慚愧地直到這把年紀有時還作飛天遁地救苦救難的超人夢。但能夠像馬朗澄這樣,十二歲的年紀,就用流暢的文筆把這些想像變成小說,而且還予以變形升上另一重境界的,恐怕就實在不多了。我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坦白說還只不過是個把螞蟻丟到水中再撈上來,然後以為自己打救了牠們的小混蛋。

馬朗澄的《雜種.英雄》是〈雜種〉和〈英雄〉兩部短篇的合集。〈雜種〉說的是一個外星人和地球人生的小孩,從冥皇星回到地球生活的故事。裏頭有一些並不罕見的情節和感覺描寫像外星人初來地球,自然會比較兩地科技水平的差距,但相比起可以控制情緒而維生只靠藥丸的外星人,要吃菜吃飯喜怒哀樂皆不穩定的地球人的人性,卻有一種莫名的感染力。這種普羅科幻文化裏常見比對,無論是用在外星人、未來人、改造人或機器人身上,恐怕都是合適的。使這篇故事真正不同凡響的地方是它對死亡的態度。主角的冥皇星父親自知將死,仍能秉持外星人傳統愉快地交代後事。但主角這個「雜種」則染上了地球人的性格,對於生離死別不能沒有感覺,如何在平靜與哀愁之間拿捏平衡,是最難寫得好的。可是作者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為這個困局打上團圓的結局,雖然不夠灑脫,但顯輕鬆。至於〈英雄〉,同樣是在結局處把一個少年的英雄幻想作出了扭轉,使之變成一種打機遊戲的諧仿。

次文化堂出版這部少年處女作的手法,有點像最近大陸非常流行的天才小作家熱潮,強調「無窮無盡的創意,源於一顆小小的腦袋」,又找來作者的學校老師和司徒華、呂大樂、何安達和陶傑等知名成人作家等撰寫序言、評語。於是效果頓然成了一群老師來品評中二學生的習作。這讓我想起何安達在最近一個論壇裏曾經說過,《哈利波特》與其他兒童文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一本在孩子圈中先熱起來的書,大人們後知後覺才趕了上來。其實絕大部分的兒童文學都是大人寫給小孩看的,其中反映的是自己對兒童的想像。反過來,許多「天才小作家」的作品則讓大人看到他們所知的「童心」之餘,還有一種成人世界欣賞的品質。所謂「早慧」,投射出來的無非是成人的自戀。例如現在一般十二歲的小孩,中文都不夠好,甚至不如當年的自己,所以要重點地欣賞一個居然出類拔萃,可以和自己對話的少年。純粹的「兒童書寫」,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