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廚藝就和任何匠人的技巧一樣,是門必須手把手地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技術。傳統的家庭主婦會在家裏頭接受長輩的言傳身教,一步步學會整個家族乃至於整個社群的記憶。專業廚師則在餐廳廚房或者廚藝學校鍛煉自己,逐漸掌握使用身體與器具的最合理的方式。它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一套在時月積累之下,緩緩融合在整個身心之內的技術。
這也就是為甚麼有些善於做菜的人會不太相信食譜的原因。在他們看來,那些精準的度量與計算是極不現實的,四分之三茶匙的鹽,450克的菠菜,165度攝氏的爐火,以及20秒的鏟鑊,皆不可以盡信。種種廚房用具對他們而言也不是一種外在的輔助設備,而是雙手的延伸。於是當他在用麵粉棍搓麵糰的時候,他能清晰地透過棍身傳回來的壓力,感覺到這團麵是否已經搓至他想要的結果。那根棍子不是用來省力的器具,卻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
這類人並非真的不看食譜,只不過他們曉得食譜畢意是個死物,猶如一切據說有助於做菜效率的工具,全都得靠人把它們用活。好比武俠小說裏的秘笈拳譜,一個全無武術基礎的傢伙就算得到了它,恐怕也很難就此練成天下絕學,因為他缺乏最必要又最根本的那套身體知識。一份食譜亦然,最重要的不是至為精確的量杯,而是讀懂它的能力。那種能力不是一般閱讀識字的能力,它是可以看穿一道菜之所以如此製作之原理的感知。這種廚房裏的感知,就和武學一樣,是你練回來的本事。
這麼說,並不是要否定食譜和一切食經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們非常重要。因為廚藝總得牽涉到品味的判斷,不單是一邊烹煮一邊試味,你還得從一開始就有個構想,知道自己這道菜想要達到甚麼效果,預計它最後要讓食者感受到甚麼樣的味覺刺激。因此,一個做飯的人必得先有一定的品味,曉得甚麼叫做對味,甚麼叫做不對。聽起來這像是句廢話,但我真的見過太多可怕的食物,它們的背後全是一群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幹甚麼的傢伙。簡單地講,一個不會吃的食客不可能是個會做菜的廚師。要學懂做菜,同時也就蘊涵了學懂品嘗食物的能力。而這種關乎品味判斷的能力,就和聆聽古典音樂相似,乃一種「獲得的品味」、閱讀可以對它起到很大的幫助。
一般聽不慣古典音樂的人總愛說自己「聽不懂」,因為一段聲響進耳就只是一段聲響,他不曉得自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裏。類似地,表面上講,吃東西是用不着學的;可一口層次和調味都相當複雜的食物吃進了嘴,那就不是人人都能領會其中的奧妙了。所以我們還得學會一套裝得進大腦裏頭的知識,明白甚麼叫做「對位」,甚麼叫做「調性」,然後一路引導感官,把它們微調至能夠在實際上領會這些概念的地步。而這些東西,你是可以在書上慢慢學回來的。我之所以能有那麼一點點品嘗食物的能力,除了不斷地實踐和貪吃,也是靠了許多重要作者的啟蒙,例如江獻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