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梁文道:伊尹(君子與庖廚之二)
【飲食男女】 好在除了易牙這種不惜烹子以適君的廚神之外,中國尚有另一位品格聲譽與之截然兩樣的廚神,他就是伊尹。
最早知道伊尹,是因為小時候被迫背誦《孟子》。《孟子》•萬章(下)》如此定位上古中國幾位偉大的聖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可見伊尹地位之高。那麼,究竟甚麼叫做「聖之任者」呢?孟子如此解釋:「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覺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之重也」。由於這段話非常有名,乃成語「先知先覺」的出處,所以我不揣稿費之譏,整段抄下來給大家賞析。
在我看來,撇開伊尹自認「先知先覺」的自信不論,他那股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實在動人。想想看,他竟然覺得,天下蒼生只要有一個人享受不到如堯舜治世時的福澤的話,就好像是自己親手把他們推到山溝裏去一樣;這簡直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薩胸懷。出於如斯雄壯的使命感,他做不到伯夷那樣清高,隔絕自我於暴政橫民之外;相反地,不管政治如何暴虐,也不論百姓是何等地愚癡粗野,他也要上刀山下火海,堅忍不拔地和他們一起走下去,直到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所以我從小就仰慕伊尹,只不過那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的本業。而伊尹的本業,正是在廚房裏做飯,而且他的手藝聞名萬代,乃廚師中的廚師。後人常常拿他和易牙相比,說他擅長「割烹」,而易牙則優於「調味」。伊尹甚至還留下了一段話,號稱是中國最早的廚藝理論。
話說當年商朝開國之主湯,和司職廚房的伊尹談起了人間「至味」,便問他怎樣才能嘗到那傳說中至高無上的美味。於是伊尹就從食材、用水、調味和火候等各個方面詳加解說。其中的調味和火候都還比較好搞,靠的全是味料分量之先後,與火力文武之時機的準確掌控,精微處則如射箭駕車,又如陰陽變化,乃一套難以言語形容的心法。若要取得上佳的食材、用水和調味料,麻煩更大。例如橘子,是江浦的好;石耳,是漢水邊上的好;芹菜,則是雲夢大湖的好。魚之美者,莫過於洞庭魚與東海鮞魚(一種魚苗);肉之美者,當數猩猩的嘴唇和野象的鼻子。調味用的鹽要來自大夏,桂要取自招搖山。就連水都得講究,比如崑崙山之井,高泉山之泉,皆是好水活處。
這一番長篇大論,後來的儒家學者喜歡把它解讀為別有深意的治國哲學,就像「治大國若烹小鮮」一樣,是藉着烹飪教人怎樣把國家管理得穩定和諧的妙方。所以商湯聽了之後大為欽佩,覺得眼前這位廚師真是難得的智者,自此重用為相。而伊尹不負重任,拜相後輔佐商湯,滅掉殘暴的夏桀,開創出一個嶄新的王朝盛世。
伊尹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但他的故事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關於他的評價也不是毫無爭議。就拿這段「至味」偉論來說好了,我一直認為古典的正統解釋太過玄虛,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結尾。它的結尾是這樣的:伊尹告訴商湯,那些好東西散佈四處,得來不易,除非有「青龍」和「遺風」這種快馬去替你專程運送。要想得到良駒,那非得做上天子不可,而且還得當個人人讚「 like」的好天子。換句話說,只要你是一哥,那就不怕拿不到好材料了。好材料在手,不就可以品嘗世間最正的美味了嗎?
我們仰慕聖人,但我們畢竟都是凡人。從凡夫的角度來看,這整段話分明就是在說商湯狂愛美食,愛到一個為了世上第一美食而立志做大王的程度。不只如此,他還要請自己的廚師做宰相,因為這個廚師懂得替他辦治這世上第一美食。如果我這個比較合乎人性的解釋正確,那麼商朝大概就是全世界第一個為了美食而建成的王朝了。
我知道這套說法一定難以服眾,多半被人當做可笑的歪理。那麼請告訴我,為甚麼以做飯聞名的伊尹會被商湯當做賢人,慎而重之地禮聘到自己的身邊?好端端一個諸侯,又幹嗎沒事跑到廚房去和廚子研究美味呢?不過話說回來,這也是我一直理解不了的現象:商湯王看重伊尹,齊桓公信任易牙,這些霸主到底是怎麼回事?為甚麼愛和廚師交流?又為甚麼會這麼喜歡他們,甚至把國政交到他們的手上?莫非通向男人心底的那條道路,果然就在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