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星期一
梁文道:有職料理(雜談「京料理」之一)
【飲食男女】「京料理」,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京都的料理,在日本人心目中是地位最正統最崇高,歷史也最久遠的地方料理。一般香港食客熟悉的壽司(嚴格地講,是江戶前壽司)、拉麵、天婦羅及鐵板燒,皆不在「京料理」之列。名聲如此厲害,但味道卻不一定要比我們平常所知的日本料理高超。所以也有一年要去日本好幾回的日本菜專家看不上「京料理」之中最有名的「懷石料理」,覺得它名過其實。
最奇異也最罕見的「京料理」,當屬上期《飲食男女》介紹過的「有職料理」。記者把名店「萬龜樓」的「式庖丁」表演寫得活靈活現,看得我也忍不住想要續貂兩句。
首先,「萬龜樓」的歷史恐怕沒有一千一百年那麼老。他家真正開店營業的年份是「京保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2年。但這家人從事「有職料理」的經驗,說不定倒可真的追溯到一千年前。「說不定」,是因為許多日本職人家業一講起來都很嚇人,動不動就是幹了幾百年,但其中的真正史實其實很難追考。第一,一般日本人以前有名無姓,直到 1875年,明治天皇頒佈〈平民苗字容許令〉,這才都有了姓氏。在沒有姓氏的年代,要追溯幾代人之間的傳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日本人所謂的「家」,和我們中國人的理解出入極大,號稱沿襲千年的職人家庭,後來血脈可能早就和當初的元祖沒有甚麼關係了。舉個例子,老爸繼承祖業,把和服做得名聲響亮。他自然希望兒子接手幹下去,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偏生兒子不太爭氣,既沒興趣,也做得糟糕。於是老師傅只好踢走親子,讓他自力更生,把這家當交給出色的徒弟。可是接下宏業的徒弟通常也得改姓,要不入贅,要不當老師的養子。如此一來,這個和服「世家」就能繼續「一代代」傳下去了。講究「業緣」,不理會血緣,這便是不少日本料理名店動輒過百歲,而「鏞記」、「福臨門」這些華人老字號到了第二代就要吵架分家的理由了。
扯遠了,還是說回「有職料理」。貴為全日本碩果僅存的有職料理專門店,雖然今天掌管「萬龜樓」的小西家肯定不是當初祖繼「生間流」庖丁術的那家人,但那套刀法應該是有根據的,因為注重華麗刀工表演的「庖丁術」一向是往日「有職料理」的精髓。
若是不嫌吹毛求疵,「有職料理」也實在不能說成是皇室的專利。因為「有職」二字的意思是「在朝廷有職位」,很多和朝廷公務相關的東西都能用「有職」形容(尤其是「平安時代」的朝廷),例如某些和服上的紋樣就叫做「有職紋樣」。所以,「有職料理」的準確意義是指朝廷官員才能吃得上的料理。必須注意的是,日本的「朝廷」是天皇的朝廷,後來掌實權的將軍幕府不在「朝廷」之列。朝廷和幕府的飲食,也因此不同。我們今天還能吃得到的「有職料理」,其根源在一千年前宮廷內的「大饗料理」,是當時全日本最高貴的飲宴盛典。儘管稍後的幕府才是真正的掌權機構,但他們的吃喝崇尚簡樸,不能也不准搞得那麼繁複。一直要等到「室町時代」,將軍和他封建的武士集團才發展出形成日後日本料理主流的華麗的「本膳料理」。也是這個時候,朝廷「公家」(朝廷宮員貴族的統稱)受到影響和刺激,才真正確立了精彩程度不下於「武家」(幕府集團的統稱)的「有職料理」,所以,「有職料理」的實際歷史並不超過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