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梁文道:香港變成威尼斯?

【飲食男女】去意大利旅行,你實在不容易碰到難吃的東西。無論任何一個地方,無論預算多少,遊客總是可以吃得滿意;除了威尼斯。威尼斯不只以華美著稱,也以昂貴但無味的餐館聞名。在威尼斯這座旅遊天堂要找一個價錢宜人口味不錯的餐館,簡直就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所以每當我聽說本地某些餐廳請了號稱出身自威尼斯的名廚,我都要先在心裏打個問號。雖然《米芝蓮指南》不是《聖經》,但它起碼也是個標準。假如這個標準首尾一貫,在世界各地都不會差得太遠的話,我們就可以比較一下了。今年香港有一家三星級意大利餐廳,威尼斯呢?沒有。而且這麼多年以來,整座威尼斯就只出過兩家拿了一星的餐館。

威尼斯從來不便宜,因為這是個旅遊勝地,充斥各式賺遊客快錢的陷阱,所以飲食不佳似乎也可以理解。但羅馬、米蘭和佛羅倫斯呢?它們豈不都也是滿街觀光人潮?沒錯,但這些地方還是活生生的城市,住了不少本地人,你在那裏做飲食要是做得不好不公道,首先本地人就要杯葛。這也就是為甚麼意大利愈是小城愈不容易吃到難吃東西的道理了,再怎麼講,意大利人也是民以食為天的。威尼斯的悲哀在於它幾乎只是一個旅遊城市,每年吞吐遊客兩千萬人,常住人口卻僅有六萬。也就是說聖馬可區每一條街巷上的大小食肆都不能只靠區區六萬人來維持,它們的主要客源是來了又走了的外國人;你說它們有甚麼理由要提高自己的水準?在這麼狹窄的地方,人潮擠得水洩不通,生意根本不愁,於是就連競爭的壓力都沒有了。

當然,威尼斯在飲食上也絕非一無是處,再怎樣講,它的小蝦和其他各種海鮮還都是很出色的,而且它所屬的Veneto地區更是不少意大利名產的原生地(例如Prosecuto氣酒)。然而,欲得天上美饌,就莫惜腰間錢囊。除非只吃本地工薪階層熱愛的那種小三文治,否則一頓豪華晚飯隨時就得準備一個人頭過百歐羅。很明顯,後者是專為豪爽遊客與本地六萬人中極少數有錢人準備的地方。

為甚麼我會忽然想起威尼斯呢?還不就是為了最近搞得滿城沸騰的「D&G事件」。這件事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複雜地說,它涉及到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利,版權保護與攝影自由之衝突;簡單地講,無非就是本地人vs內地人加上普通市民vs富裕階層的老矛盾。但真能激起那麼多市民怒火的線索,恐怕還是那個比較簡單的版本。如果傳言屬實,D&G的保安也真是夠儍,竟然在仇富和「疑內」(疑懼內地人)情緒如此濃厚的今天,叫香港市民「要影相就過對面街,呢度留俾大陸遊客買嘢,佢哋鍾意點影就點影」。其實我們都知道,近年真能在名店揮金如土的,多半是內地遊客,你去老佛爺(連卡佛)氣壯山河地高喊一聲「服務員!」絕對要比溫文爾雅的「唔該」管用。眼紅嗎?是的。但人家援助香港、振興零售業,幫了不少既不幹金融也不是地產霸權一分子的大部分本地市民,你又能奈之何?只有吞下一口氣等着爆發好了。很多年前我就幻想過香港會不會變成威尼斯,盛世已過,只留下美輪美奐的殘骸供人景仰。現在遇上這事,說明我們可能離那一天又近一步了。

想當年威尼斯衰落之後,只能憑觀光賺錢;但遊客一多,物價便升,地租更是貴得離譜,於是漸漸逼退老居民,終於鬧到今日這步田地,好端端一座輝煌千年稱霸地中海的貿易大城只剩下可憐的六萬個倖存者。至少在飲食上,如今我能看到香港「威尼斯化」的迹象,「價廉物美」變得愈來愈難,又貴又不好吃的地方反而日益增多;要是肯一擲千金,選擇倒是不少。眼見茶餐廳「餐蛋麵」那兩片餐肉愈切愈薄,北上定居的人群愈去愈多,你叫香港人怎能不生氣?怎能不感到危機四伏?

前幾年一位經濟學家在《金融時報》宣稱威尼斯已經成了一個主題公園,惟有迪士尼可以救它一把,結果激起威尼斯人公憤,其效應之激烈不亞於今次「D&G事件」。事後一群有心人還組成了各種論壇,商議「救威」方案。我們呢?現在真正是遊客專區的只不過一條廣東道而已,還沒威尼斯那麼淒涼;更何況我們還有金融和地產兩大「支柱產業」頂住,一時間不必淪落到要等盛智文打救。可是將來(又是假設),要真有只靠觀光業維生那一天,我們的結局恐怕得比威尼斯慘上百倍,威尼斯出過維瓦地,建了聖馬可廣場,還有無數藝術結晶留給後人吃老本。至於香港,除了維港比大運河寬一點,可能就得指望「門常開」的政府總部和千百棟「豪裝」過的「豪宅」了。可見拿香港和威尼斯比較,還是太過抬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