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觀念】曾幾何時,我們都以為說個好聽的故事就足夠了。
那天,我還聽到一位創意產業專家告訴大家,一瓶頂級法國葡萄酒與一瓶土炮的分別,就在於前者背後有一個凝煉數百年的傳統故事,而後者只有平白粗簡的生產,於是造成了百倍千倍的價格差異。又如i-pod與一般mp3的差異,在於設計的手腳帶來了形象和感官體驗上的巨大鴻溝。也就是說,在這個美學經濟,創意經濟(又或者『體驗經濟』等任何你喜歡的叫法)的時代裡頭。最重要的價值皆來自於消費者主觀的感受,情緒上的反應,與抽象思維上的認知,多於產品本身的素質。
即便是手工上好的傳統工藝,也需要華美的形象包裝並突出那精良手工的形象,否則消費者就沒有能力準確感受那個皮製品裡頭的一針一,那個玻璃器皿背後的老師傅身上幾十年來的經驗及技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刻意的形象營造,不經設計的操作,再好的產品都是無意義的。
自從「創意產業」的概念興起以來,這類說法就開始蔓延滋生。一開始大家談的還只是音樂、電影、服裝和建築等等傳統上的創意產業。但是漸漸地,一個接著一個領域被模糊,一種接著一種產業被征服,幾乎經濟領域裡的所有行當都被「創意」征服了。
可是你若仔細追問下去,便會發現所謂「創意」竟然是一團無法界定、玄之又玄的話語迷霧。為甚麼「無印良品」受到歡迎?為甚麼「Nobu」能夠吸引那麼多食客?為甚麼東京這麼好玩?答案的關鍵竟然全在創意。
由於「創意」太難說得清楚,所以我們只好用去舉出無數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又總是涉及到一些傳奇的人物,通常不是設計師就是建築師。沒錯,設計師和建築師是這個年代的英雄,他們第一次得到明星般的待遇,登上雜誌的封面,環球飛行演講,無論在哪裡都受到大家的膜拜。和他們有關的書是暢銷書,介紹大家欣賞建築與設計的書同樣是暢銷書。且看台灣書市,十多年前最有創意和創作慾望的年輕人都會以寫作入門,如今最有創意最想創作的年輕人則想設計一把椅子甚至一座房子。
這是創意產業的故事,這是美學經濟的故事,說了十年,越說越好聽,越說越可信。然後,金融海嘯來了,由遠而近;你可曾見故事的背景漸漸夾雜了一些噪雜的浪聲嗎?它們洶湧強悍,嘶啞低沉,逐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