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味覺現象】在我所看過的電影裏面,沒有多少部能夠比《五星級大鼠》(Ratatoille)更細緻動人地描繪出食物的美感,甚至味道。尤其片末那一道軟化了吸血殭屍般的食評家的「蔬菜雜燴」(也就是片名中的ratatoille),很明顯它是個「蔬菜雜燴」,有洋、番茄、茄子、絲瓜和青紅椒;但是經過了擔任顧問的美國名廚Thomas Keller的設計,它又和平常盛在盅裏的鄉野的「蔬菜雜燴」完全不同,反而像一個頂級餐廳裏拿得上桌的雕塑品,色彩明艷,而且泛出一股肉類的誘惑香氣。我懷疑有多少人能夠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不想立刻去家餐館好好坐下來大嚼一頓。
在我所看過的電影裏面,也沒有多少部能夠比《五星級大鼠》更詳細精密地描繪出廚房裏的世界,從廚師工作的姿態和手勢,一直到整間廚房的空間佈局,它都力求完整地畫出來了。我說它「詳細精密」,卻不敢稱它「準確」,只因我不是一個專業廚師,沒進過多少專業廚房。可是任何看過這部片子的普通觀眾大概都和我一樣,很願意相信《五星級大鼠》裏的廚房是真的。
作為一部動畫片,《五星級大鼠》向所有的電影提出了挑戰。假如現代的立體動畫技術能夠比傳統電影更出色地畫出很難用菲林拍出來的食物美味,那麼還有甚麼東西是動畫做不到的呢?假如《五星級大鼠》能夠比一般電影把巴黎的夜色處理得魅惑迷人,更貼近我們心目中的巴黎,那麼還有誰想看傳統鏡頭下的「真實」巴黎呢?
怎樣在電影裏傳神地拍出食物的誘惑,向來是個難題。很多作者採取的方法不是直接面對食物本身,而是處理人類對食物的誘惑。他們喜歡特寫食客咀嚼美食時的迷醉神情,吃飽喝醉之後那一聲滿足的嘆息。他們更喜歡用一個典型的故事結構,讓一名精於朱古力調製方法的神秘女子,或者一個外來的流浪大廚去融化整個村鎮長年累月的冰冷疲憊,重新燃起他們的生命熱情。
換句話說,包括經典《芭比盛宴》(Babette's Feast)在內的食物主題電影,莫不皆是以人對食物的渴望和反應來反襯出食物的美好。在這類電影裏面,食物發揮了觸媒的作用,偶而和家族的和解有關,更多是轉化人性的關鍵。因為對食物的慾望可以引發出人的開放,甚至是性慾的爆發。與其說這些作者想拍的是食物,倒不如說是食慾;與其說是正面地單純地看待食慾,倒不如說是把食慾當成一切有待解放的人慾的隱喻。
為甚麼他們不直接把食物當成對象?為甚麼他們要用演員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去反映食物的美好,而不乾脆把食物本身的色香味傳達出來呢?首先這其實是個技術問題,直到上個世紀末,影視工業都還沒有發展出現代飲食節目的常用技巧,去專門放大烤爐上一塊牛肉發出的滋滋聲,以特殊的燈光技巧呈現新鮮蔬果的色彩乃至於上頭的水珠。《五星級大鼠》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只應用了複雜的電腦技術去直接表現一道菜的感官印象,更能使用只有動畫才做得到的方法來傳達人類對食物的敏銳感受(例如主角,老鼠Remy就示範過同時進食兩種食材的化合作用,原來那就像兩組不同願色的線條交互碰撞在一起)。
比起昔日著名的食物主題電影,你可以說《五星級大鼠》稍欠深度,因為它沒有觸碰傳統的人性主題,它沒有闡述食慾的重要,沒有拍出食慾怎樣勾引出了人的各種慾望。但正是這一點點出了這部動畫片的時代意義,在《五星級大鼠》裏頭,食慾不是一個問題,對美食的追求也用不辯護,它早已是一個人人接受人人瞭解的東西了。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飲食節目和雜誌多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大家都愛吃,而吃是沒甚麼不對的。食慾橫流,眾生皆爽,不只人愛美食,連老鼠也是。既然沒有人不喜歡吃,我們還用得強調吃的誘惑嗎?別忘了《五星級大鼠》是動畫片,它的觀眾群裏少不了兒童,這是否意味我們很快就會有針對小孩的飲食節目和飲食專欄了呢?小孩要的不再只是吃的健康,他們還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