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最近中國產品的安全問題成了全球媒體的焦點。上一期的美國《新聞周刊》更以此做了封面專題,把讀者的視線從中國出口的商品拉向中國內部的市場,似乎是要告訴大家「毒牙膏」和「毒寵物食品」還不算甚麼,中國老百姓自己過的日子才叫苦呢,從食水到空氣無一不毒。中國真是一個冒險家的樂園,危機四伏,你買的東西幾乎沒有一樣是可以完全信得過的。
無獨有偶,CNN又把中央電視台拍到的地下包子工場透過衛星傳向全球。那些包子的惡劣生產環境,我們或許早已見怪不怪;但外國朋友可就真是看得心驚膽戰魂飛魄散了。如此一來,外國消費者不只不會感到慶幸,覺得自己比起一般中國人實在是安全得太多;反而更強化了凡是「Made in China」盡皆次貨的印象。就拿日本比較吧,日本出口貨也不時傳出有害劣質的醜聞,但大家都知道日本國內市場那一關倒是把得格外嚴厲。簡單說,它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中國卻自己人受害更慘。它連對自己人都這麼狠,對外人還會手軟嗎?
在這片「中國產品威脅論」的浪潮之中,最高興的大概就是那些正被「中國消滅的全球中產階級」了,尤其是那些被「中國價格」壓得抬不起頭來的廠商,他們終於找到喘口氣的機會了。過去這些廠商和工會利用的是「人民幣匯率被操控」和「中國政府透過出口補貼搞傾銷」這些理論,好向政府和政客施壓要他們出頭幹點事。但是這等說法一來會招惹「保護主義」之譏;二來又明顯和消費者的錢包有矛盾,因為中國貨確實是便宜。你憑甚麼要大家為了你的飯碗多花幾塊錢呢?
現在可不同了,這批廠商和他們僱員的飯碗問題首度和消費者那碗飯本身結合起來;中國貨不只威脅工人飯碗,還威脅到大家的生命安全。這種最新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固然也可以用作游說政客的利器,要他們對中國產品施加更嚴格的檢驗程序(美國已經有國會議員這麼提倡了);更厲害的是它直接訴諸消費者的個人利害,能夠漸漸形成中國產品不可靠的普遍印象。換句話說,它的對象不再是政府高層,而是普羅大眾。因此對付這套新版威脅論要比對付老式的威脅論難多了,它不只是談判和游說的技巧問題,而是深遠廣闊的信心問題。
更不妙的,是一定有商家會藉此推波助瀾,把它變成促銷自己產品的商機。早在中國漸成世界工廠之初,就有個別歐美廠商打出「本地製造,質量更好」的旗號了。這也呼應了許多企管專家的建議:對付中國價格的唯一出路就是轉型,若要堅決支持製造業,就得邁向更高端的市場。如今的中國產品安全問題等於為他們賣了一場免費廣告,替他們省下不少工夫,自動造成一個市場區隔。換了是我們自己,能不利用到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