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英國首相貝里雅這個禮拜就要宣布下台時間表了,偏逢英國地方選舉工黨慘敗,真是令人感慨。想當年他初任首相之際,是何等風光,何等意氣飛揚,不只全國青年對其寄予厚望,連一批當時得令的Brit-pop中堅也都站到了他的身邊,為他站台助選。
例如Blur的主音歌手Damon Albarn就曾是唐寧街十號的常客,幫助貝里雅建立了又酷又年輕的時髦形象。但是自從伊拉克戰爭之後,他就拒絕再和首相喝下午茶了,甚至還用一張便條作如此回覆:「去你的!以後別再找我了,如今我已是一名共產主義者。再見,夥計」。
同一個組合,鼓手Dave Rowntree卻有截然不同的立場,他不只繼續支持工黨,甚至還成了黨員,參加地方選舉,從一個樂手正式轉行變為政治人。
這樣的故事,我們不該再感到意外。畢竟歐美藝人關心政治甚至乾脆參政的事蹟已經太多太多了。
但是從香港人的經驗去看,我們又會發現事情是這麼地不合常理:因為在我們這裏,所謂常理就是娛樂工業應該遠離政治,藝人不該作任何政治表態。
除非事情牽涉到切身的利益,比如說要政府打擊盜版和扶持產業,你才會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上街遊行。
否則別說嚴肅的政治課題了,即便一般沒那麼「政治化」的社會運動,你也很難看見他們的身影,聽見他們的聲音(當然有例外,但也只屬例外)。
可是不也有許多藝人協助政府拍攝廣告甚至出席曾蔭權競選的造勢晚會嗎?但這種情況就和那些青春歌手去唱《基本法》的宣傳歌曲,少年偶像演出選民登記的廣告片一樣,你不能預期他們真的了解《基本法》,也不能肯定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宣傳的是甚麼。
對大部分藝人和他們的經理人而言,用這種方法幫助政府不算「搞政治」,而是「為公益」。更露骨地說,這只是娛樂圈為了獲得建制承認,甚至只是不想違背當權者意思的生存之道。
至於為甚麼協助政府就是為了公眾利益做善事呢?他們大概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圈子不鼓勵政治思考,更加忌諱公開表態。盲目地協助政府並不算是一種政治行為,不經獨立思考的政治活動又怎能是政治的呢?
自從早年左派影人在港宣揚愛國情懷、傳達工人階級的意識之後,香港就再也沒有多少藝人群體自覺的政治行動了。
他們被全面地「去政治化」了,大多數藝人變成一種喪失了正常公民應有權利與能力的「次等公民」。我不是在譴責他們,我是在同情他們,因為他們也是被剝奪了權利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