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超低音】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熱鬧轟動的「中國Google」百度,最近不只股價暴跌,而且還被幾家大唱片公司聯合起訴,說它提供免費音樂的非法鏈接。香港則有業界行會警告網友切莫以身試法,私自下載有版權保障的任何歌曲。與商界知識產權保衛戰這來勢洶洶的第一浪相比,則是幾款推陳出新的MP3繼續賣個熱火朝天,席卷大地,恰成對比。你去問一問那些MP3用家,他們是乖乖回家把一張張CD輸入電腦再轉檔存進MP3里?還是上網直接下載?你再問一問他們下載的地方是哪些合法付費的網站?還是網友們友情交換檔案的俱樂部。
先別討論知識產權這個概念的得與失;也不要去管網友們的花樣是否層出不窮,你兵來我將擋,總之就是拿我沒辦法。我們只要注意一點,就知道唱片工業界這是在垂死掙扎,做大革命前的最後一搏了。那就是電台DJ、職業樂手,甚至唱片公司的自己人,雖然口中義正詞嚴,但私底下非法下載音樂來聽,也都在所多有。連自己人都不一定捧場,口是心非,現在的唱片工業又怎能不是夕陽工業呢?
免費、方便,當然是大家熱衷非法下載音樂的理由。但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整個音樂工業消費者消費模式的轉變,「專輯」(Album)概念的終結了。過去大家習慣了聽唱片是以專輯為單位的,一張唱片十首歌有好有壞,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但迫於無奈都得整張專輯買回來,也至少會由頭到尾聽一次。唱片公司和音樂人製作唱片,同樣是以專輯為基本框架。曲詞的編撰,唱片的設計,整體風格和形象的構思,以及包括唱片上市前的巡迴演唱會等各種營銷手段,無一不是圍繞著專輯打轉。甚至音樂人、經紀人工作和休息時段的分配,唱片公司年度季度的生產數量規劃,也都以專輯為單位界定分配。
中國向來都不流行單曲唱片,但就算在單曲傳統源遠流長的歐美,也還是以專輯為唱片生產的主導。單曲往往是用來打響名聲,促銷隨後推出的專輯用的。其實只要稍稍回顧音樂史,不難發現專輯從來就不是「自然正常」的音樂創作和欣賞單位,它純然是二十世紀唱片工業的產物,是一種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讓唱片商成本控制得宜的商業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