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8日星期五

梁文道或黃世澤:和古老的屍體對話

【都市日報-兵器譜】灣仔有過這麼一條老街,叫做李節街,有很多的戰前唐樓,樓外有典型街招,門頂是華南風的牌匾。如今你去李節街,看到的則是一排沒有樓房的門面,單薄而空洞,恍如內地某些號稱民俗村的三流樂園裝設,又像電影廠的道具街景。更可悲的,是這一堵門牆居然不是原建築的遺址,而是重新用水泥砌起來的贗品。

這是市區重建局的傑作,毫不留情地拆了老街之後,再惺惺作態地「重建」很有風情的這段仿古老街立面,還要立碑題記,告訴遊人這種老街多麼有味道多麼可貴。既然難得,既然可貴,又何必要拆?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老房子安全堪憂衛生不佳,為了居民好,還是拆了再蓋新樓的好。

不能說不是進步,市區重建局今年把茂羅街和巴路士街的一些戰前樓宇保存改造,作為文化及創意產業用地。但這個舉動更是惹人懷疑,為什麼這些老房子經過修整之後,可以再為人使用又不失舊貌,但過去的李節街和正要拆遷的利東街(即大家熟知的『喜帖街』)卻又不行呢﹖其實聚落保存和古蹟保存的最大分別正在於前者要求的,不只是安全無缺地保留舊建築,而且還要讓它成為可以繼續生長的有機房屋。

最近市區重建局旳行政總監林中麟跑到上海的一個舊區重建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叫做「添生氣,放光芒——香港市區重建局知行合一的路」的報告,大肆宣揚他們的「保育計劃」,重點就放在茂羅街的重建項目上。不知就的上海朋友還以為我們香港挺先進,一個半官方機構「為了保存灣仔特性」作了那麼多的「社會投資」。林中麟又沒有提到過去這麼多年來,市區重建局破壞了多少老區,整出土地交給發展商,同時將居民驅離原區;更沒有提到李節街的可笑仿製品,與正計劃摧毀的喜帖街。

其實細看林總監的報告和市區重建局近日的作為,就知道雖然在存留有特色的建築上,他們要比往日進步。但他們的焦點卻從未放在人的身上,還是停留在物的階段。且以喜帖街為例,如果老唐樓留了下來,可以開餐館酒吧甚至畫廊劇場,但沒有了原有的喜帖經營業者,那又算哪門子的「特色保留」呢?沒有了原來的聚落社區,空餘的建築只不過是堆疊屍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