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1日星期六

梁文道:一盤生意以外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每年書展,我們都能聽到各種關於它的批評:不夠文化、太像大型零售攤、推動不起閱讀風氣……等等,等等。其實說到底,書展到底是一盤生意,我們為什不能換個角度,好好地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香港書展到底成就了什,錯過了什呢?

的確,如今的書籍出版事業是一盤大生意。單在美國,一年就有二百三十億美元的銷售量。在這龐大的市場裏有著其他市場上也愈來愈常見的趨勢,就是大型集團的壟斷。包括「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在內的五大集團,佔去了這二百三十億美元市場的八成。而頭二十家大公司則合共擁有百分之九十三的市場佔有率。這些數字和它們所指陳的圖景,是安德烈.席夫林(Andre′ Schiffrin)這本《書業》(The Business of Books)的背景。

席夫林在美國出版界聲譽極高,曾任藍登書屋旗下的萬神殿出版社執行董事三十年之久,一九九○年之後創立了近年影響很大的獨立出版社「新出版」(New Press)。他是個有理想有堅持的老派出版人,和他的父親(萬神殿出版社的創辦人之一)一樣,堅持在大眾化的口味之外開拓另類的領域和優質的作品。在這本夾雜著個人回憶與歷史分析的作品裏,他寫出了辦出版仍然是為了一種文化理念和回應社會議題的老好日子,與今天堅持這種路向所需要的策略的機遇。

這本書的副題是「跨國集團如何奪取了出版業,又如何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相當清楚地點明了整本書的骨幹,不愧是出版老行尊的第一本書。我們住在香港的讀書人往往羨慕英語市場的龐大,什類型的書都可以出現;卻不知自從二次大戰以來,跨國傳媒集團不斷收購老牌出版社,已經大大縮窄了書籍出版的領域和品種。被盈利第一的原則策動,這些大財團對於不能有效率地賺大錢,但又不是沒有市場的題目興趣缺乏。結果是有才華有見地的作者出不了書,沒人認識,而有著廣泛好奇心的讀者就根本不知道原來他們可以有更多選擇。席夫林自己創辦的新出版就是對這個局勢的回應;而這家小出版社過去幾年來的成就,就更加說明了這種局勢使我們錯過了多少好東西。

馬國明送這本書給我當作結婚禮物,我用一個晚上讀完這本好看的小書,以為答謝。題旨雖大,其中卻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例如席夫林的爸爸在戰時曾收到一位闊太的捐助來辦出版。那名闊太第一回登門拜訪時,他老爸正忙,於是就請她坐一回兒(Please have a seat)。數分鐘過去,闊太不耐煩了:「你或許不知道我是誰,我可是×××」。誰知道這個知識分子竟然抬一抬頭,就答道:「噢!真抱歉,那請多坐個位子吧(Please take two seats)」。

唉呀!你瞧,我又忘了要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談書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