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梁文道:更多選擇(選擇太多之一)

【飲食男女】偶爾有人抱怨,如今過年的氣氛不如以往。想從前,大年三十晚上開始,街上一切店鋪都已經關上了門,直到初三,才略略恢復常態,食肆商家才又開始了買賣。年假那幾天原是大家休息,與親友聚會的日子;可現在,我們會形容那種平靜的市面為「冷清」與「蕭條」。於是初一就不再是原來那個初一了,你還是可以逛街,還是可以如常吃喝,彷彿農曆新年只不過是個比較長的周末而已。同時還有媒體教導我們,「過年食品可以不再沉悶」,「你有各種選擇」。意思是你不必再吃那些口味萬變不離其宗的年糕,因為現在甚麼材料做的年糕都有,正如月餅成了塊狀朱古力雪糕一樣;甚至你不必吃年糕,據說蛋糕也是代替年糕的好辦法。這一切都關乎選擇;不用依循傳統,不用限制自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其主旨在於把這個舊曆新年過得和平常一樣,讓新年變得不再那麼像新年。

過年吃的東西很沉悶嗎?究竟一年才吃一回的糕點年菜又能叫人有多難受呢?我們被教導成如此害怕「沉悶」如此抗拒千篇一律的動物,只是為了更好更新的選擇;也就是更多的消費機會。我們家在外婆體力尚能應付繁重廚務的年代,曾經遵守一套嚴格的北方過年習俗,初一包餃子初二下麵初三烙「盒子」,年年如是,一絲不苟,毫無選擇可言。於我看來,這類傳統年俗飲食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它沒有選擇,免除了我們肩上的重擔。不必動腦筋去想上哪兒開餐,不必翻開菜牌點菜,凡事按照老規矩就行了。

選擇的確是一種負擔,而且是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消費者的獨特負擔。比如說葡萄酒,甚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資深飲家呢?假如有這麼一個人,從小及長都只喝一個地方的酒,非常封閉,輕易不試其他產區;而且他還不用恰當的酒杯,直接把酒倒進喝水用的小玻璃杯。你說這算不算喝酒?簡直像個笑話是吧?然而這正是許多南歐鄉鎮的常見作風。那些地方產酒千年,喝葡萄酒的資歷比我們現代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還長。他們從小喝到大,不懂Parker評分,不知世界之大,只曉得家鄉附近的產品。並且還真的就用那些粗糙的器皿盛酒,完全欠缺甚麼形狀的杯子要配甚麼樣的酒的知識。相比之下,不少香港人反而更懂賞酒,上過課程讀過書,家中藏了全系列Riedel酒杯。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選擇,市場上琳瑯滿目,貨架分類詳盡。我們學過喝酒,他們沒有;我們選擇很多,他們不能選擇;所以我們就變得比許多南歐產酒鄉村的農夫牧民更懂得葡萄酒了,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