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梁文道:「台灣真好!」

【am730-觀念】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使我們見識到一本書的營銷,可以做到甚麼規模。首先是搞定台港星馬等四地媒體的同步協調,讓它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大幅刊出訪問報道,然後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以及最大限度的人際網絡發揮;尤其台灣,從電視到巴士車廂,你無論走到哪裡,都逃不過龍應台那深情的凝視,都不能不面對她的挑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宣傳沒有錯,再大規模的宣傳都不能算錯。一本書若是真的重要真的好,讓更多人知道它閱讀它又有甚麼不對?問題是如果大家真的覺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麼有所值有意義,為甚麼它得到的書評卻是這麼地少呢?

比起它在市場營銷上的聲勢,關於這部著作的嚴肅評論,簡直微弱稀少得不成比例。何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根本書評就是一種幾近絕跡的物種了;台灣去年一共出了多少種書?台灣的媒體又一共刊出過多少篇書評呢?沒錯,我們香港從來都被人認為是文化沙漠,能夠刊登書評的刊物,五根手指都數得完;但最近起碼我們留住了這五根手指,沒讓市場砍完了一根又一根。

台灣就不同了,它曾經擁有全華文世界最活躍最具份量的書評平台,不只推介新書,且透過各種正反意見推洐出每一部重要作品的意義。可是,這個曾經讓香港及南韓讀者欣羨不已的盛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宣傳全面蓋過了評論,甚至連僅餘的評論也都有點宣傳的味道。整體版面的萎縮更是叫人唏噓不已。台灣出版的新書愈多,有份量的書評就愈少,難道台灣的讀書人不覺得這種局面很荒唐嗎?還不只是書評,影評、樂評和藝評也全部呈現出倒退的情況。且不談質量,光是數量就夠叫人憂心了。整體來看,它們登出的頻率愈來愈低;局部來看,它們的字數愈來愈少。這一切都在表明批評論述生命的消亡,整個文化機制,只剩下了生產者和消費者;至於中間那群有能力提供批評論述的人,他們大概都在忙著彼此推介吧。

台灣是一個很溫暖很有人情味的地方,這是每一個去過台灣的大陸文化人和熟悉台灣的香港文化人的共同看法。但我有時候會忍不住猜想,這種溫暖人情的背後,是不是一種對於認同的渴求呢?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需要認可他人,於是大家擁抱成堆,彼此肯定,然後集體自愛,到不容否定的地步。我離開台北的時候,赫然發現機場大廳上懸掛了一副巨大的廣告,上面寫著「台灣真好!台灣加油!」,英文是「Taiwan is really good!Taiwan go go go!」。坦白說,我還沒見過這麼一個熱愛自己,並且老是喜歡為自己打氣的地方。我也很愛台灣,而且願意為台灣打氣,但是我選擇以批評的方式來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