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0日星期六

梁文道:上海情緒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幾乎在每一個喜歡上海的藉口背後,我都能找到討厭她的理由。

饒是如此,上海神話不變,書店裏還是有可以裝滿一整架的上海話題書,飲食、購物、傳奇、小說、懷舊圖集樣樣不缺,反映了華文出版市場以至於全世界對上海興趣。在這樣的環境底下,《香港一○一》的班底,李照興、湯禎兆及黃志輝等人又炮製了一本《上海一○一:尋找上海的一○一個理由》。與一般的上海讀物不同,這本圖文並茂的大書可以說是包羅萬有,十四個作者總共寫下一百零一篇短文,收納在九大範疇之下,舉凡小籠包、衛慧、金茂凱悅、外灘、阮玲玉、《上海灘》、圖書館、大世界、復興公園、高架橋、法國梧桐,通通都成為愛恨上海的理由,可說是上海出版熱的高峰。

遊上海不忘香港

假如大部分有關上海的圖書反映的都只是片面的樂觀情緒的話,那這本《上海一○一》又給我們看到了一幅怎樣的上海圖象呢?我想,找十四個作者各自發揮,不限題材觀點,只定字數和篇數這個編輯方法是很聰明的。因為這樣一本,它既可以有一般旅遊指南性質,也可以收納具有批判性的觀點,並行不悖。

事實上,作為一本旅遊指南來看,它也相當有趣而且特別。熱門地點如匯豐銀行舊址、M on the Bund 和和平飯店酒吧,都有不同一般的介紹和分析。另類一點還有溫泉洗浴呢。作為一本別具野心的城市文化分析,它有文字感性的上海女人頌歌,也有阮玲玉和新晉高樓的象徵意義的理性解構。但這本集體創作的最大特色是非常自覺的香港觀點。遊歷上海,這十四位作者心中不忘的總是香港。談上海,它首先談的是帶給很多香港中青年上海啟蒙經驗的《上海灘》,如何塑造了香港人心目中的上海。講上海飲食,也不漏人在異鄉之際遇上港式茶餐廳的欣喜。是故,全書若有地名索引,出現次多的地名當是香港。因此,這也是個一窺香港人上海情意之糾結纏綿的機會。

懷舊情結三城記

一本從香港讀上海的書,怎可能不觸及懷舊。可幸的是,這本書沒有一般的濫情,反而有點反懷舊。但整體而言,這反省並不徹底,所以連帶地它對於香港—上海這雙城故事的反省也就不夠深入了。目前上海有趣的文化現象之一是它的懷舊熱潮。無論走進哪一家書店,老上海項目都放在當眼的位置。又從一九三一年開始,數不清的酒吧餐廳咖啡座極力營造一個舊上海的氛圍。問題是這股懷舊潮懷念的,不是四人幫時期的上海,而是一躍六十年、回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下的上海。如果說日本人或者其他外國人也喜歡在渲染這個「冒險家樂園」色彩的新上海裏消費,是一種 Saskia Sassen(Saskia Sassen 是近年影響力最大的都市社會學家,他最出名的概念是「全球城市」〔Global Gity〕)所說的跨國高格調城市消費裏的趨向。這種城市聚集了大量伴隨跨國企業及相關服務企業而來的高收入外籍員工,他們使這些城市出現一些儘管地域不同但口味非常類近的消費場所。根據其他服膺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者,這等消費場所會有相近但又因地而異的地方色彩。在上海這個例子裏,就是老上海的懷舊風味。那香港和台北還可有別的理由去懷舊上海?

前一陣子,我從上海學者王曉明、包亞明和羅崗那裏得知,當今的上海懷舊熱潮單純地浪漫化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無視於彼時的貧富差距等諸多社會問題,其實是為了跳開過去五十年直接把今天的上海認同於昔時的十里洋場。換句話說,今天的上海想把自己變成過去的上海,希望自己成為那個老上海,懷舊因此成為對未來的期望。這說來,台北和香港去懷上海的舊,是否也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想爭奪對老上海的繼承權呢(根據李歐梵《雙城記》以至於《三城記》的說法,今天的香港和台北也或多或少地是被上海人塑成的)?因此,香港與上海的關係也就更形複雜了,因為雙城之間的競爭也出現在懷舊的領域之上,雙方都希望自己是真正的上海傳人。香港人對上海又懼又愛的情意結,恐怕還有《上海一○一》未曾想到的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