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4日星期六

梁文道:我係唔睇港產片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我們大家都認識這樣的朋友,談起電影時總會祭起一句「我係唔睇港產片」,似是一種身份標識。這句話標誌說話者不認同香港電影的一切和它們所代表的價值。那,什是港產片的特色呢?情理不通?抄橋?鄙俗?暴力?還是下流。大.博維爾(David Bordwell)說:「港片的任何角色,不管男女都會落淚,笑片的演員有鬥雞眼,再不就是打打殺殺。……《轟天炮續集》(Lethal Weapon 2)把釘槍變成厲害武器,香港導演搬過來時,大家得做好最壞打算,因為他們的鐵釘會打到褲襠去(《逃學威龍》),甚至穿過腦袋(《神槍手與咖喱雞》)。」這段話看起來好像證明了不看港產片的道理,但事實上博維爾的語調是興奮多於鄙夷。

說起博維爾,那在電影研究的圈子裏可真是如雷貫耳。數十年來著述不斷,幾乎界定了美國的電影研究這門科系在大學裏的獨立地位和範圍,念電影的人沒有幾個可以不讀他的東西。妙的是這名早年熱中於引進理論,使電影分析更為系統化的學院派,卻對近年新興的各種時髦理論不具好感,認為時下流行的文化研究只把電影當成一種反映文化的載體,卻忽略了電影本身的特殊形式和美學意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電影技藝本身的重視,使博維爾喜愛香港電影,並且為它寫下了這一本《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Art of Entertainment),其副題已經說明了博維爾對香港電影的基本看法,就是香港的電影基本上是一種大眾娛樂。可是娛樂不只不和藝術矛盾,反而得有圓熟且富創意的藝術技巧,才可以成為在個多兩個小時以內不斷抓著觀眾注意力的成功娛樂產品。我想這就像戲曲一樣,固然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但它所需要的技術根底是很深的。博維爾在這本書裏以他優而為之的電影技巧分析,細緻地探討了香港電影的美學特點。本地影評人偏愛的新浪潮導演作品,他著墨不多,反而主流商業電影卻在他的筆下呈現出我們自己時常忽略的優點。

比起今天毫無想像力的荷里活,比起用大把大把的美金沉落海底所升起的悲情,比起用大規模的設備和特技炸掉的歷史性三角戀,博維爾更喜歡香港電影工作者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底下,回歸影機和剪接等最根本的電影語言所創造出來的璀璨光芒。我們和我們不看港產片的朋友時常以荷里活樹立的制度為標準,詬病我們的演員沒有專業訓練,劇本馬虎草率,製作的過程太不系統(特別是午夜場的)。觀眾不夠水平。博維爾卻由外頭看到了香港的特色,結合了他對本地電影市場、傳統、觀眾心態、社會背景和生產過程等「外圍」因素的觀察,推論出港產片之所以是港產片的「內容」特點。我們或許可以說他只是個不懂中文的「外人」,不了解本地觀點,但什才算「本地人的觀點」呢?何況這般整體掌握香港電影美學特色與其工業環境的專著,恐怕還未曾有過。